中企24个月逆袭:从技术引进到反向收购,奇瑞为何盯上大众工厂?

#图文打卡计划#

德国工厂被中国车企收购奇瑞这一招,不仅为了省关税,更藏着改写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野心

1.奇瑞的“反向输出”:从卖车到买厂,中国车企的“逆袭剧本”

当大众、奔驰还在为电动化转型焦头烂额时,中国车企奇瑞却干了一件“捅破天花板”的事收购大众位于德国的工厂!

中企24个月逆袭:从技术引进到反向收购,奇瑞为何盯上大众工厂?-有驾

这绝非一般的小动作。大众即将关闭的奥斯纳布吕克工厂,曾经投产过保时捷敞篷跑车以及TRoc等经典车型,但今后或许会挂上“MadebyChery”的标签。

中企24个月逆袭:从技术引进到反向收购,奇瑞为何盯上大众工厂?-有驾

奇瑞计划在此地,启动其全新品牌Lepas的SUV生产项目,这款车型包含燃油版、插电式混合动力版以及纯电动版三种形式,从而直接打入,欧洲市场的核心区域。

网友辣评:“以前是德国车卖全球,现在是中国车企去德国开分基地,这波反向输出’我服!”

为什么选德国?

关税壁垒: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最高45%的关税,不过“德国产”的奇瑞车,却能绕过这一关卡。

品牌镀金:贴上“德国制造”这一标签,瞬间就能够拉高其溢价能力,奇瑞的这一波操作,可以说是“借壳上市”般的举动。

供应链整合:德国工厂那成熟的生产线,以及那些工人,相较于从零开始建厂,能够节省至少3年的时间。

2.大众的“断臂求生”:关厂裁员背后,传统巨头的转型阵痛

大众的困境,这是欧洲汽车工业的一个缩影。

中企24个月逆袭:从技术引进到反向收购,奇瑞为何盯上大众工厂?-有驾

在2024年,大众的净利润急剧地暴跌了30%,并且计划关停德国的两家工厂,与此同时还要裁员超过3.5万人。不过中国车企的入场,却反而成了“救火队员”。

工会的算盘:“与其让工厂关门,不如让中国人接手,至少保住饭碗。”

大众的妥协:嘴上说着“不评论传闻”,实则暗中推动合作,毕竟卖厂既能止损,又能缓和工会矛盾。

3.奇瑞的“欧洲野心”:从西班牙到德国,本土化战略有多狠?

奇瑞的欧洲布局,早就不是“小透明”。

中企24个月逆袭:从技术引进到反向收购,奇瑞为何盯上大众工厂?-有驾

2024年,它借助西班牙的Ebro公司,顺利地接手了日产的旧厂,采用半散件组装这种模式(也就是以SKD的方式生产Tiggo7),年产能达到了20万辆呢。

但德国工厂的意义更深远:

技术背书:用德国工厂的工艺标准,打破“中国车质量差”的偏见。

市场渗透:到2025年底以前,奇瑞需在德国与100家经销商签约,此举能够直接同大众、宝马的“老地盘”形成鲜明对比。不过这也会给奇瑞带来极大的难题,与此同时还需投入更多的资源以及精力。

中企24个月逆袭:从技术引进到反向收购,奇瑞为何盯上大众工厂?-有驾

供应链升级:目标将本地化零件的比例提升至50%,电池或许会从宁德时代在欧洲的工厂进行采购。

中企24个月逆袭:从技术引进到反向收购,奇瑞为何盯上大众工厂?-有驾

数据说话:奇瑞一季度出口25.5万辆销量,堪称“中国版丰田”。

4.行业冲击波:中国车企的“降维打击”,动了谁的奶酪?

奇瑞收购大众工厂,这绝不是孤立的案例。比亚迪于匈牙利建造工厂,蔚来的换电站登陆德国,中国车企正在以“本地化生产+高性价比”这样的组合拳,将欧洲市场撕开一道口子。

欧洲车企的焦虑:

成本劣势方面:中国电动车的生产“成本”相较于欧洲而言,低大约30%。

中企24个月逆袭:从技术引进到反向收购,奇瑞为何盯上大众工厂?-有驾

大众的ID.3售价为22万元,不过奇瑞的同级别车,却敢将价格定作15万,这清晰地、明显地展现出二者在成本上的差别。

技术代差:奇瑞Lepas品牌3年推5款车,而大众一款车研发要4年。

政策反噬:欧盟加了关税,这反而逼迫中国车企“在欧洲建厂”,本地品牌越发,难以抵挡。

网友神预言:“再过五年,欧洲满街跑的可能不是大众,而是奇瑞、比亚迪!”

5.挑战与风险:奇瑞的“德国副本”不好刷

收购德国工厂看似风光,实则暗藏雷区:

中企24个月逆袭:从技术引进到反向收购,奇瑞为何盯上大众工厂?-有驾

工会文化:德国工人一周工作35小时,罢工维权是常态,奇瑞能否搞定?

成本压力:德国工人,其每小时的薪资乃是中国工人的8倍之多,所以奇瑞务必借助自动化来降低成本。

品牌认知:欧洲人是否愿意为“中国血统+德国制造”买单?

业内人士泼冷水:大众工厂的设备,以及其流程,是适配燃油车的。要改成电动线,就得砸下重金。奇瑞或许是低估了其中的难度。

结尾

“德国工厂收购案,你看好奇瑞的‘反向输出吗评论区聊聊

(数据来源:新浪财经、盖世汽车、路透社、欧洲汽车新闻等公开报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