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到一个数字的时候,我差点把手里的咖啡洒在键盘上——鸿蒙智行新增订单破两万台。
要知道,这可不是菜市场买蒜薹的数量,这是实打实掏几十万签下来的大单子。
而且,更劲爆的是,享界S9T一上市,大定直接飙到一万多台。
想象一下,一个刚交付就能让销售顾问笑得合不拢嘴的车型,估计连售后客服都提前预定好加班餐了。
不过这事儿如果顺着时间线说,就太平淡了。
我反倒想先带你跳到本周二,那天全新问界M7和尚界H5将正式亮相上市。
这俩可是鸿蒙智行下半年“压轴戏”,前期预售小订量已经分别干到了22万和15万,你随便算个账:哪怕最后只有三分之一转化成交,也足够行业内外吓出一身冷汗——不是害怕,而是突然意识到,“车圈流量密码”原来还能这么玩。
我记得几个月前,有朋友跟我赌,说新能源车市经过去年那轮价格战,消费者早就审美疲劳,新车发布根本激不起水花。
我当时没回话,因为懂的人都知道,华为系的打法从来不靠温吞水。
他们有一种很诡异的节奏感,不会像一些品牌那样一年七八款新品轰炸用户,而是精挑细选几个关键节点,一击必杀,让竞品措手不及。
说回享界S9T,它被冠以“首款旅行车”的身份并非营销噱头,这是一种态度:国内纯电旅行车这个细分领域一直像无人耕种的小荒地,要么没人敢碰,要么做出来四不像。
而它不仅给了纯电版,还顺手塞进增程版本,全系标配ADS 4智驾系统——这套东西放在五年前,是妥妥科幻电影级别,如今却成了他们家的标配,好比手机厂商告诉你:“抱歉,我们旗舰机没有充电口,但支持空气补电。”
消费者第一反应可能是不信,然后第二天就去试驾排队了。
而接下来登场的问界M7,其实才是真正的大魔王角色。
这款中大型SUV之前因为安全测试翻红过一次,当时网上还在热议“奶爸神车”这个标签是不是贴得太紧,现在看来,人家压根没想着摘掉标签,只是在不断升级,把原来的卖点拉满再添新料。
从技术堆料到空间利用率,都刻意戳准家庭用户痛点,让人心甘情愿为它掏卡。
另外那个尚界H5,则明显瞄准更年轻、更追求设计感的一批人,它不是走传统行政轿车路线,而是希望用智能座舱+舒适驾驶体验撬开B级市场的大门,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对燃油阵营的一次心理攻防战。
看似风光的数据背后,并非全无质疑声。
有老牌汽车媒体人在群里吐槽,说这些订单里肯定有冲动消费成分,而且部分消费者被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裹挟进去,还没真正考虑清楚续航、保值率等长期因素。
但也有人反驳——难道买豪华燃油车的时候,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吗?
往深处想,中国新能源竞争正在进入另一个阶段,不仅拼硬件性能,还拼生态闭环与服务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比亚迪、特斯拉、鸿蒙智行这样的玩家已经开始定义新的购车逻辑:软件迭代速度比换代周期还重要。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小细节,上周享界S9T开启交付当天,我注意到不少提车现场的视频流传出来,有客户专门拍摄车辆启动仪式,还有工作人员演示自动泊入狭窄停车位的功能。
当镜头扫过围观群众表情时,你能看到一种混杂着好奇和羡慕的新鲜感。
这说明什么?
说明即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高达40%,仍然存在足够多的新技术刺激大众情绪,这也是为什么华为模式能够持续制造话题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果把时间拨回更远一点,今年年初业内普遍预测,下半年将是国产新能源价格进一步探底、销量增长趋缓的阶段。
但现在数据啪啪打脸:只要产品有差异化、有稳定供应链支撑,再辅以精准营销,即使大环境压力山大,也能杀出局部繁荣甚至引领趋势。
这让我想到2014年的智能手机大战,小米凭借互联网直销崛起,被质疑只是昙花一现;结果几年过去,他们逼迫整个行业重构渠道玩法。
同样逻辑,用在今天汽车赛道也成立,只不过成本和风险数十倍放大罢了。
所以,当我们盯着那串两万台、一万台、二十二万台这样的数字发愣时,其实应该去琢磨另一层含义:中国自主品牌第一次在高端价位段形成如此密集又有效的话语权攻击。
如果这种势头延续下去,会不会倒逼国际巨头重新制定中国战略?
或者干脆承认,在智能网联这一块,他们暂时只能亦步亦趋?
这是未来两三年很值得观察的问题,也是投资者和产业链上下游最关心的不确定变量之一。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如果让十年前那些坚持认为“中国人造不好高端”的业内人士穿越来看今天这幕,他们八成会觉得自己误入平行宇宙。
当然,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无论是谁赢,只要最终换来更好的产品、更合理的价格,那就是稳赚。
但作为旁观者,我还是忍不住期待,本周二全新问界M7与尚界H5锁单后的数据公布之日,到底会不会再刷一次朋友圈屏幕呢?
你觉得呢,会继续狂飙还是见顶回落?
留言区见吧,我赌它还有惊喜留着没放完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