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瞧,这都快九月尾了,贵州省又发了通知,告诉大家抢券行动要开始了。这其实挺像一场拼手速的游戏——虽然说得难听点,就是政府在有限的资金里,划出几个名额,让大家冲一冲,拼一拼,争取那换新补贴。
我记得刚坐在车里,听修理工说今年的换车补贴,门槛难度比去年高不少,别说你没听到通知,几乎每次预约都是秒光。这推测可能有点偏激,但从样本少的观察来看,今年的预约节奏明显快了。像我朋友开着车,去年还能耐心等通知,今年早就惯了随时盯着官方公告,生怕错过一段黄金时间。
搞活动这事儿,谁都知道,钱有限,谁能占到便宜,就意味着后续市场的变动。你觉得这次2万个资格够用吗?我估算(体感,样本少)大概有一半的小企业和个人会搁置,毕竟大部分人都在观望,换不换还得看价格、车款,然后还要再算账——换车要实实在在的优惠,能不能帮忙省两三万?这个比拼诚意,胜负可能就看从哪个角度抓住人心。
细想想,贵州今年的活动资金快告罄,意味着之后四季度,能不能再有类似优惠,变得更难预料。这个叫资金敏感度吧,我猜(这段先按下不表),政府资金都跟蚂蚁一样,一点点就流光了。你问,为什么没有更多补贴?财政压力大老早就决定了,只是凑个热闹罢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啥时候会出现倒灌式的补贴?边际效应会不会变得越来越差?我还偷偷猜测(别告诉别人),如果市场上车价高涨,补贴力度也许会边走边调,就像菜市场,涨价了补贴也会跟涨。但这不一定准确,毕竟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坐在电脑前,我想:这些资格怎么就那么快变成‘秒光’的。有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跑得快还能不能真正买到车?毕竟,预约资格只能用到9月30日前,逾期作废。这时间短得让人难以掌握,有的地方还能跑到到店现场碰碰,但不可能每个人都踩到点。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一张截图,里面是一串95后年轻人头挤在某汽车展厅门口的照片,大家都一副拼命抢的模样。那会儿没细想过,这背后其实暗示了些什么?难不成这就变成全民排队新风尚了?我似乎怀疑(不确定),这是不是某个新消费惯的前奏。
你要问我:这种做法会不会造成市场的泡沫?嗯,或许会吧,就像早些年秒杀游戏火掉一样。它其实逼着销售和厂家也跟着玩效率战。我认识一个销售朋友,最近一直强调要把客户锁得死死的,不然他们很快就会被别家抢走。感觉所有的限时、秒光都变成一种抢占市场份额的套路。
说句实话,我有点嫌麻烦。折腾来折腾去,再加上预约的存废、资金的流入流出,好像这个市场也被捆绑得更紧了。你觉得,汽车置换补贴,是不是变成了一种政策竞赛而不是纯粹的用户福利?我可以理解,政府资金总算有限,但我特别烦那政策快变的节奏——刚想动手,通知又变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你知道的,汽车行业特别擅长倒腾,每个季度都能带出新的玩法,好像换件衣服都要顺应新时尚。这也让我思考:市场对希冀到底多强,像这些补贴,其实更像是一种心理暗示。
而且,换个角度想,买车的人其实也在权衡:是不是这次抢资格还值?比起去年,今年的门槛太高,提醒自己拼一拼还是算了吧。毕竟,买车看似简单,但涉及到家庭支出、贷款压力,还有那二手车贬值的问题。
说到这,突然想到,谁能保证,未来不是补贴越搞越难,车价越飞越高吗?这倒不是危言耸听——我那修理工都说,有时候修车的零件,价格升得快,换个刹车片,都能多出几百块。可这是市场规律吗?还是资本游戏在暗中操控?我还猜测(又不是太确定),其实很多优惠都带着带动其他交易的目的——比如赚钱的零件、保险、金融服务。
临场小计算:嗯,按现在的车价,大概在最低也得七八万起步,一台车的折旧成本,胃口也不小。假设平均每百公里油耗8L,7元左右,燃油成本每公里大概0.56元,再加上保养和保险,粗估每公里成本在1元左右。这数字加起来,买车的每公里持有成本远超想象。
这让我走神的,是一位朋友说:买新车就像进赌场,能赢钱的人少。真有点这个味道。你还记得,去年我试过某款优惠车时,觉得心动得太快,结果后来发现还得磨合、养车,结算下来,优惠其实没那么实在。
说到这我突然想,汽车行业其实很像一场大戏:一方面是制造链庞大繁琐的舞台,另一方面是观众的心情—期待、疑虑、焦虑。人类的需求被不断激发,但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我真有点猜测不得的味道。
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未来的换车市场,会不会逐渐变成智能补贴+个性化定制,而不是一阵一阵的秒针战?或者,这一切只不过是勇敢者的游戏?
有时候,拿起手机,盯着那个资格时间倒计时,心里总在问:下次,还能不能更早一点,抢到那有限的机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