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6日的汽车关税调整消息还在传,看来是真的要松动的意思。你知道吧,现在日本车在美国算是老大难,关税高,价格也冲不上去;日产、丰田、他们那边每辆车多了个税包,也就变得不那么有竞争力。当天我在车行门口,听到一个销售员跟客户说:现在日本车价格稍微便宜点儿,没想到关税下降后会更明显。那一瞬,我心里跟拍掌似的。
这个关税,从27.5%降到15%,中间哪段时间波动了那么一下,估算(体感/估算)会让日产车价格低个几百美元,甚至接近一千美元——当然端看具体车型。对比一下同级别的韩国车,比如现代的SUV,基本上还得加上原有的关税,目前大概都在25%以上(样本少,不太准确,但大致如此)。如果日产车真能借此便宜,那对比起韩国车来,优势变得更明显。
我还在想,韩国车价格为什么会这么高?其实很简单,美韩自由贸易协定(FTA)中,韩国产品享受的关税要比日本高出不少。韩国出口美国的零部件或整车时,是要交25%的关税,日系车没这个麻烦,也就是现在我们眼见的差距。
要说这事怎么影响市场,先不要跑偏。现在的美国市场,用户其实对车价敏感度挺高的,尤其是那一批经济型SUV——就是入门级、毛坯价在20000美元左右的家伙。你说厉害一点或者便宜点儿,消费者可能就会掏钱,就会多看几眼。
我曾经翻了下笔记,发现一些二手车交易的价格盘点(估算/体感钻研少),日产的SUV在同样的配置下,价格可能比现代车低个五六百美元。这个差异,可能会在未来被进一步放大,特别是如果关税真的降了,日产车直接进入更有价格优势的行情。
我得说,不能只看牌面。一个厂家的成本结构其实不少变化,原材料涨价、供应链的讨价还价、甚至是感官上的细微差别,都会影响到最终售价。比方说,日产用的零件,可能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但背后供应链其实更依赖某些特定的供应商。这就像你做饭,有些调料用的顺手,换了就不一样。
其实我也在琢磨,日韩车的优势除了价格外,还有点什么?是不是技术上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差,反而在细节打磨上比韩系做得更细腻一点(当然我对目前韩系车了解也少,可能有点偏),但整体来看,经济性与性价比才是真核心。而市场的规则也在变,从关税到消费者口味,都在等待新的平衡点了。
有个疑问也是我一直琢磨的:随着关税下降,是不是未来日产还会优惠更多?还是他们会采取价格稳定,赠品多的策略来应对?毕竟,降税其实也可能意味着利润被压缩。你觉得一个品牌在价格战中,会选择拼价格,还是拼价值?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感觉自己对于日产的应对策略想得不够深(这段先按下不表),但有个点我没细想过:所谓的价格优势,是不是还是得看消费者怎么感受。信息真多,品牌的隐性成本也不少,比如售后服务,或者车的耐用性。
我还记得一个修理工说过一句话:你别看新车便宜,后续维护更费劲,反正我每天都遇到便宜买的二手车修。这让我意识到,一味追求低价,后续成本其实会奔溃不少。
对比两款车,假设日产推出的入门SUV价格比现代顶配还低200美元,实际操作起来,买家明显会心动。但如果,日产廉价车型用的零件耐用性差,车主最后花在维修上的钱也不少。你会怎么选?那我会倾向于整体性价比多考虑。
我再想——关税调整背后,最核心还是供应链的博弈。韩国车在这次涨价,是不是因为他们依赖的港口或工厂某些限制没有解?他们可能会以加价维持利润,反而让价格变得更硬。有趣的是,日产的供应链其实更偏向自动化和国产化(估算靠谱),短期内成本会更稳定。
说了这么多,突然想到一句:这么一降税,是不是意味着未来车市会出现价格战升级?还是品牌会变得更聪明,用零件创新、用服务赢得客户?这堆复杂,像在拼拼图。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觉得,就像我刚才随手翻了个相册,看到儿子的小玩具汽车,也就想到,汽车这玩意真实的,就是个大玩具。家用的便利,技术的迭代,价格的变动,都是那模型对实际生活的折射。
这种复杂的局势,让我在想,未来那辆新车会长成什么模样?是不是越来越像手机了?一买就能升级,零件随时可换,价格也不一定一直涨。
你有没有想过,或许未来的汽车,根本不用那么固执在价格上?一辆车,除了这层包装还能包含什么?这市场的戏码会不会突然变得怪怪的?未来会不会有那种订阅式用车模式,像我们买网盘一样付费用车?其实也挺有趣。
下一次看车的时候,我会偷偷观察那些车主的神情,除了便宜和贵的标签之外,还有什么是他们真正关注的呢?好像有个细节,总能留给我一点想象的空间——那辆车的后备箱里,居然还留了一只旧的毛绒玩具,可能是车主多年的伴侣。
你知道我最喜欢的,就是这些小细节。它们比任何新闻都更直白,也更真实。
下次再谈我可能会从哪个细节开始深入?如果你有意见,告诉我也行。毕竟,市场变化这么快,我们只想抓得住点实像。
——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