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固态电池,真是风头巨变,本来大家都觉得这是新能源车电池的下一个天花板,结果没想到,冷风这么快就吹到了头上。美国、日本这些全球大厂,前几年还摩拳擦掌,现在连带一起撤退,真是看得人眼花缭乱。说到底,技术这个东西,还真不是砸钱就能一蹴而就,固态电池量产到底难在哪儿?美国、日本都杵在这技术坎儿上,甚至连宁德时代都决定延后两年量产进度,这背后门道值得好好聊聊。
我们先把话说明白,固态电池其实不是新概念,上世纪70年代美国就已经开始玩这事了。那些年美国科技强国的底子,实验室专利一大堆,像阿贡实验室、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每年很多人傻傻投钱进去研究。结果呢?一年一年技术还是卡死在氧化物电解质难题上,大大小小材料、设备都拉胯,几十年都解不开几个关键工艺。像大家熟悉的Quantum Scape、SES这种靠嘴皮子吹牛上来的明星企业,起初项目推得风风火火,车企老板也跟着烧钱投投资,估值蹭蹭就上去了。可是别说车厂,连研发机构自己都快干不下去了,到了2024年这股子热度明显降温。像Quantum Scape,本来各种发布会喊着要造出突破性产品,最后也是无奈认怂,只说以后做专利授权,实打实地甩锅不玩制造了。SES也是一样,干脆丢了固态车用领域,转去做无人机电池。说白了,就是大家压根没法把实验室的成果变成量产产品,这技术难题谁也绕不过去。
你再看Solid Power、Factorial Energy这两家,老早被宝马、奔驰这些车厂投资,资本市场看他们像金疙瘩一样,结果呢?量产表一拉,全是大饼,装车进度一拖再拖。现在美国那几个所谓领头羊,基本都转向了,要不就不碰车用领域了,要不就是缩到做一些小众应用,说什么五年、十年上车,其实十有八九是吹牛。
说到日本,他们这些企业也是早在上世纪就盯上了固态电池。丰田、松下、日立这些老大哥,一直琢磨怎弄出安全性更高、密度更大的电池,要把沧海一粟做到风生水起。可是几十年下来,日本最拿得出手的还是锂电池,液态电池能量密度不断提升,从80Wh/kg搞到现在250多了,可是呢,固态电池技术死死卡在能材料生产、接口传导等工艺,研发阶段走不出来,工业化一拖再拖。丰田本来计划2027年量产,现在也是老实讲不行了,要拖到2030年以后去。日产就更惨,工艺上没突破,基本上啥时候能工业化都不敢讲。实际情况就是,液态电池的成本优势和成熟度已经远远大于固态电池,车厂不得不继续用老产品撑场子,固态电池还在实验室里吃灰。
有意思的是,日本倒是很快调整了策略。新能源车被中国追得有点急,于是干脆押宝到生命科学、新材料上去。你看他们那些“御_立_维”技术,关键成分是泰国人参,变着法地给男性抗老、健康市场做投入,钱一砸就是三百亿日元一年。京东那些大叔买得贼欢,几万几十万用户一点不嫌贵,口碑也上来了。不夸张地讲,虽然传统的药品是消耗品,这类新技术一出啊,价格直接搞到四位数,比“小蓝丸”贵好多还有人买。整个男性抗老市场,2035年预计会到152亿规模,亚洲市场尤其中国追得速度快,日本这块钱赚的可比固态电池轻松多了。
日本媒体自己都说,现在新能源领域,中国技术发展特别快,日本已经被甩开。日产这些车厂的固态电池项目,投入不小,但搞来搞去没法跟中国企业的量产进度比,干脆不如把钱挪到其他领域去赚钱。
说到中国,这几年走了一条跟美日不同的道,就是半固态到全固态的过渡路线。老实说,这种路子没那么理想,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做不到固态的极致,成本也比现有液态电池贵不少。但好处就是容易落地,至少能有产品下线,工厂投产不是说说而已。你像亿纬锂能,在成都盖的固态电池厂已经量产了,龙泉二号生产线能一年做50万个电芯,实现真正投产。第一期今年底能建成,明年再加一倍产能,非常现实。宁德时代也是一样,投资者平台上说明白了,计划2027年实现小规模生产,2030年前后再考虑大批量扩产。
其实内部圈子大家都明白,这种半固态往全固态靠的方案,多少是“务实主义”,追求的是时间窗口、量产落地而不是一步登天。有投资人讲,“全固态几种路线,各有各难点。”啥意思呢?就是没人敢拍胸脯说哪种方案能完爆竞争对手,大家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等机会成熟了才会下重注。
电池技术这东西,往往不是喊口号、砸钱就能解决。世界上大多数革命性工艺,都是一茬技术吃到头,后面再慢慢通过配套、工程带动一点一点进步。最怕就是一窝蜂做实验,结果产品做出来用不上,砸了钱没人买,企业最后亏得连裤子都没了。像美国、日本量产难、进度慢,就是典型“资本驱动+实验室导向”,结果纸上谈兵的多,实打实落地的少。
中国企业最聪明的一点,就是知道需要用中间路线缓冲一下技术风险。毕竟咱们国内消费市场巨大,只要有产品出来,哪怕成本高一点,总有人愿意尝鲜买单。只要能撑过一段时间,完善工程实验、原材料配套,总有一天能把技术做到世界领先。等到快速量产优势起来,再用规模效应把价格做下来,才是最靠谱的商业路径。你看中国锂电行业,从消费电池到动力电池,积累的工艺和市场资源早就不是美国、日本能比的。固态电池本质上也是产业升级的事,谁能把量产节点卡住,谁就是下一个产业龙头。
宁德时代推迟两年,无非是看清了技术难点,稳一稳再发力。其实作为全球头号动力电池厂商,他们不着急上市新产品,主要是怕量产风险和市场接受度配套跟不上,毕竟搞一套工艺不是拍脑袋开会那么简单,要从原材料、设备、工艺到产品测试都打通,软硬件配套得一环扣一环,容不得半点闪失。国际上那些说法什么中国电池“还在追赶欧美”,实际上现在来看,有些技术已经走在前头。尤其是量产这一块,欧美要追赶中国还差得远。
全球大撤退,说白了就是大家都到技术瓶颈了,资本市场炒不动,耐心比激情更重要。谁能在几轮技术试错里稳住阵脚,谁就能笑到最后。固态电池这个东西,60年都没彻底搞成量产,到今天还在原地打转,谁也吹不出来今年明年就车载百万人用。短期内很难有质的突破,说到底还是要一步一个脚印搞研发,不怕慢,就怕急起来犯错。
要我看,这种高科技产品,市场没必要太追风,企业也得摆正心态。欧美靠专利吃饭,日本去挣点健康新材料的钱,中国靠量产和配套工艺积累优势,各有各的路子。最终谁能笑到最后?还是要看谁能真正把产品落地,谁能持续升级技术跟市场需求接轨。现在来看,中国在这个赛道上是最有希望的,只要量产节点稳住,慢慢往全固态推进,政策产业政策再给点力气,不出意外又是一次质变机会。所以说,做技术不能搞拔苗助长,得沉住气熬下去才有可能翻盘。固态电池量产虽说遇冷,但中国这条路还长着呢,慢慢搞未来不会差。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