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科技 I 渝码科技
2025年11月5日,多家车企正悄然调整其与供应商的结算方式,曾广泛使用的“车企链”。
即由车企主导的供应链金融平台,如比亚迪“迪链”、长城“长城链”等,正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一场由政策驱动、行业自律共同掀起的变革,正在重塑车企与供应商之间的生态关系。
“账期6个月起步,贴现还要倒贴钱。”这句在汽配圈流传已久的玩笑话,道尽了无数中小供应商的辛酸。
所谓“车企链”,是部分车企为延长账期、优化现金流而设立的电子债权凭证系统。
通过该平台,车企向供应商开具可在平台上流转、融资或等待兑付的数字凭证,但通常兑付周期长达3至6个月。
在此期间,车企相当于获得了一笔“免息贷款”,而财务成本则由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供应商承担。
对于车企而言,这是一笔零成本的“巨额融资”,有效缓解了自身的现金流压力。但对于下游供应商,特别是资金实力薄弱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无异是一场“噩梦”。
为了维持生产,中小企业不得不将这些“链”上的凭证拿去银行或第三方机构贴现,为此支付高昂的利息,利润被无情侵蚀。
一旦车企经营出现波动,这些“链”上资产甚至可能沦为“废纸”,从而导致车企“钱货两空”。
转机出现在2025年。
2025年6月起施行的《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明确要求,大型企业应在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完成支付,不得强制中小企业接受商业汇票或应收账款电子凭证等非现金支付方式,更不得借此变相延长账期。
在此背景下,17家主流车企联合签署《汽车行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承诺书》,公开承诺对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
随后,工信部于7月9日在“全国违约拖欠中小企业款项投诉平台”开通“重点车企践行账期承诺线上问题(建议)反映窗口”,进一步推动政策落地,接受中小企业对账期违规行为的投诉与建议。
据多家中小供应商证实,比亚迪已停止对中小微企业使用“迪链”结算,合同已陆续改为电汇或商业承兑汇票组合方式;长城汽车也已取消“长城链”结算。
部分广东地区的零部件企业表示,已收到调整后的首笔电汇款项,回款周期显著缩短。
不过,改革仍处于过渡阶段。部分供应商反映,结算方式虽从“链”转为商票,但依然面临兑付等待,被形容为“换汤不换药”。
另有车企因现金流压力,难以一次性完成近千家供应商的结算方式变更,正采取分批次推进策略。
业内分析认为,此次“车企链”退场不仅是合规要求下的被动调整,更是汽车产业生态向更加公平、透明、可持续方向发展的主动变革。
未来,随着政策持续加码和监管机制完善,车企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有望从“单向压款”转向“协同发展”,真正实现产业链共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