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汽车私有化极氪:一场"壮士断腕"的生死时速
5月7日港股收盘后,吉利汽车突然宣布拟以全资收购方式私有化极氪。
这个成立仅4年就登陆美股的"闪电IPO"项目,即将结束独立运营重回母体。消息传出后,吉利汽车股价应声下跌5.2%,市场用脚投票的姿态暴露出对这场整合的深层疑虑。
极氪的私有化进程堪称教科书式的资本腾挪。
从2021年分拆独立到2024年反向收购领克,再到如今被母公司收编,这家估值曾达130亿美元的新势力企业,在资本市场划出陡峭的抛物线。安聪慧在财报会上那句"我也是发布公告后才知道",揭开了吉利系错综复杂的权力暗流。
吉利体系内的整合难度堪比"麻绳穿针眼"。
两家上市公司存在重叠的采购体系、研发团队和销售渠道,但财务核算和激励机制却各自为政。以电池采购为例,吉利汽车享受每度电650元的协议价,极氪却要为同款电池支付750元成本。这种左手倒右手的定价差异,直接吞噬了集团整体利润。
李书福的"一个吉利"战略藏着两把算盘。
表面看是应对新势力围剿的防御动作,深层则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破局之道。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直言"市场没有容错空间",这句话背后是2025年残酷的竞争现实——小鹏前四月销量同比暴涨313%,而极氪仅增长12%。当新势力集体跨过年销30万辆门槛,吉利需要更锋利的尖刀突围。
安聪慧升任控股集团CEO的任命值得玩味。
这位亲手缔造博越、帝豪系列的元老,如今要统管横跨12国的汽车帝国。其分管的吉曜通行电池公司,承载着对抗宁德时代的野望。但摆在眼前的难题是,如何平衡极氪与沃尔沃的技术共享,避免重蹈"领克欧洲市场受阻"的覆辙。
吉利内部流传的"三个五年魔咒"正在显灵。
从2010年收购沃尔沃,到2017年入股戴姆勒,再到如今整合极氪,每隔五年就要经历一次战略重构。这种周期性震荡暴露出多品牌运营的先天缺陷——当市场增量充足时,子品牌各自跑马圈地;存量竞争时代,资源内耗就成了致命伤。
资本市场对这场整合的质疑声此起彼伏。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指出,吉利汽车负债率已攀升至58%,私有化极氪可能触发30亿美元债务压力。但吉利控股CFO李东辉强调"没有其他私有化计划",这个表态给莲花、极星等品牌吃了定心丸,却也暗示着整合风暴可能仅限于中国区业务。
这场汽车界的"百团大战"进入残局阶段。
当比亚迪用垂直整合筑起护城河,特斯拉以成本屠刀横扫市场,留给吉利的窗口期正在急速收窄。极氪私有化或许只是开始,更大的考验在于,这个拥有10万员工的汽车王国,能否在电动化转型中打破"大企业病"魔咒。
素材和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