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限速有多种规则,车型有区别,区间测速易扣分

“高速限速120,开110怎么就被扣了18分?”看到这句,心里头还真是一哆嗦。

一杯咖啡没喝完,屏幕上突然冒出来这么个话题,能不令人如鲠在喉?

不少车友第一反应就是“我没超速啊,吃瓜群众是不是搞错了?”

110,明明比120还慢10公里,看着规规矩矩,偏偏罚单却偏得像牛皮糖,贴上就揭不掉,谁不郁闷?

可真要细琢磨,这里头的门道还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

说到高速限速,绝大多数人脑海里的画面都是那块大大的“120”限速牌,对吧?

但别以为高速路就是“120大舞台”,谁都能随意起舞。

现实嘛,它更像是道德经版的千层饼,每层都藏着不同的限速规则。

很多人习惯养成了,无论什么车一上高速,油门就踩到110,仿佛这数字自带护身符,“比120还慢,铁定安全”。

可现实就是:“外行看热闹,内行门道深”。

先说车这个事儿。

你要是自家开的普通小轿车,在标准得不能再标准的120限速高速上跑110,那没毛病。

但这世上并不是所有的车都被允许跑那么快的,比如营运客车,比如大货车,比如拉易燃危险品的特种车。

这些车在高速上的限制通常是100,甚至更低。

于是就出现了那么个场景:这位仁兄或者大姐,可能今天开了一辆外观看着跟家用车没啥区别的“营运车辆”,嘴里哼着小歌手脚一点没含糊地跑了110。

按小车没“超速”,但人家交规铁面无私,根据车辆属性来分级。

营运客车限100,你这110一踩,上来就超了10%,分数日常起飞,这明明白白的妥妥违规。

一点不夸张,如果同一天、“流动测速”这位大哥在A段逮了你,把你记上一笔,3分没了;

C段“区间测速”又伸出大手,“再来3分”,没跑。

回程的时候你可能还想“这次得收着点儿”,结果还是“刚刚好”被第二台雷达测到。

灯光一闪,分数继续加码,短短一两天,“意外突破”9分、18分,不是梦。

这时候,短信推送一起来,手机连震几下,看着好像天降霉运,一口气被扣了18分。

其实根本不是一次撸掉18分,全是连锁反应——一锤接一锤,平时不注意,分数刷刷往下掉。

你以为自己足够谨慎,可路还真不是那么简单。

高速路并不是“一块牌子走天下”,每条道限速各有规则。

最左那条道,大部分地方限100到120,中道通常80到100,右道嘛,60到80上下。

马路上的老司机一进高速喜欢冲左道,一脚下去110,表面上风生水起,实则很容易“擦线过界”。

其实有些区间测速章法奇特,通过平均速度惩戒,哪怕你只是在某一小段稍稍提速,到终点一算,平均超过105,妥妥地让你中招。

有人以为“人多的大路上再精明都管用,警察大致一瞅,看见我没超120也就算了”,殊不知现在的设备比人可精细多了。

拍照、测速、评估一条龙,没点技术盲区。

再说测速方式,啧,也是花里胡哨。

流动测速就像是路边突然冲出来的猫,有时候你真猜不到下一个坑在哪里。

你本来还洋洋自得地哼着歌儿,抬头就看到“警惕测速”,可惜一切为时已晚。

更狡猾的是区间测速,这家伙不像常规测点,搞的是“整体把控”。

你可能在头道开车像兔子一样飞,后半段发现测速了,临时刹一脚降到乌龟速度。

你觉得自己机灵,殊不知“系统一结算”,前后拉平均,只要结果比标准高一点点,分就安安稳稳入账了。

人不如算法,想钻漏洞最后变成案件素材。

别说,这和小时候考试,前半张卷子全蒙,后一半来顿猛攻,本以为能补救,最后还不是一样的分数。

再来点细节。

不少人自动导航,觉得电子助手就是“活交警”,从进高速到出高速一路念经“限速120,限速120”,还示范着信心爆棚。

但偏偏有些牌子就单独呆在不起眼的角落,蓝底白字,像谦谦君子一样不起眼,你看它一眼都费劲。

有时候导航里完全没提你那辆车到底按照哪种标准执行。

交警规则写得清清楚楚,可就是有信息差存在。

高速限速有多种规则,车型有区别,区间测速易扣分-有驾

不少老司机在申诉时发现,“明明听信导航,实际却查不到雷达没提示我的证据”,这下真的是“说多了都是泪”。

这些问题,其实按理说都不应该存在。

可生活往往没那么理想。

没人会每天上高速前刷一遍交规原文,大家都觉得“多年经验足够用了”。

但就像刷抖音遇到奇葩评论一样,你永远不知道意外什么时候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一张罚单一脚踩空,随时都可能让你的年度出行计划崩盘。

别小看这点分数——有些司机经年累月,分数累得比家里小孙子的作业还快。

分被扣光,重新考科目一,那酸爽谁遇谁知道。

高速限速有多种规则,车型有区别,区间测速易扣分-有驾

那说了这么多,这种“分数魔术”究竟是谁下的套?

高速限速有多种规则,车型有区别,区间测速易扣分-有驾

是交警“严抓死盯”吗?

其实并不是。

无非就是信息不对等,大家对道路的分道限速、车型限速、测速算法没搞明白,还总觉得只要“比120慢就能躲过一切风暴”。

机械化自动采集,哪个环节不认真,哪天就可能栽跟头。

你还在想“为什么倒霉到我了”,实际上只是没留意到门道太多。

有些人甚至觉得“自己方向感超强,看见摄像头就老实”,可事实证明,机器的眼睛比你犀利得多。

别以为自己是高手,到了自动监控时代,大家都一样,没人能逃脱算法编织的“天罗地网”。

至于怎么避免这样的闹心事?

就一句话:别拿经验主义当安全感。

真想平平安安走全国,总得老老实实看看你自己开的是什么车,去哪条道,遇到啥测速。

营运车辆、危化品运输、校车等等,各有属于自己的独家限速标准。

别把自己和普通家用轿车混为一谈,弄清楚自己司机类型,这才是人生第一条路标。

进高速别光盯着大牌子,那些路边不起眼的小板,小蓝牌,往往是“处罚大户”的温床。

还有嘛,区间测速比的是“综合能力”,你不能头狼尾龟,平均速度才是最硬的规则,别总想着投机取巧。

信息差就像手游氪金,一不小心就被反向收割。

与其事后窝火地找申诉渠道,不如随手掏出手机进高速前看一眼“该道路都有什么暗雷”。

高速限速有多种规则,车型有区别,区间测速易扣分-有驾

别光信导航,多留心现实里的指示牌。

开车嘛,安全第一,别到最后分都扣光了,连再考科一的勇气都没了。

车如人生,想规避意外只能不断学习。

一条看似简单的高速路,其实藏着无数的小把戏——车型、车道、测速方式,各有各的门道。

以为“110一定安全”的日子似乎一去不复返了。

下次再有人吐槽“我没超速怎么罚这么狠”,有点基本常识和警惕总归是好事。

也许你早晚会吃一次亏,但下次看到那小蓝牌子,多留一个心眼,可能就能省下一张罚单。

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别让分数清零成为你的新年flag。

车友们,交个底儿,第一次被区间测速“吓懵”是跑了多少速度?说出来,大家一起涨涨见识!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