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为啥流行双离合,成本低改造快,但顿挫难避免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买国产车十有八九给你配的都是双离合?乍一看,觉得就像咖啡里加糖,可能只是凑个流行趋势。但真该琢磨琢磨,为啥自主品牌就盯上了双离合?这事背后——你要说偶然,那真是低估了咱中国汽车圈的门道。

咱们得先明白一个问题:中国车市早些年根本造不了好自动变速箱。想开个自动挡,AT(液力自动变速箱)基本全指着进口。那时候去国外买,亚太来的、德系的,还得掐着点申请额度。你说难不难受?

2008年前后,国产车一下火了。但那个时候,核心零部件像发动机、自动变速箱都靠别人的玩意,这可不就等着被卡脖子?你年销几十万上百万台,出去一台车就掉钱,还豪横得起来?那时候国家一看不对了,调研、联合部委拍板——几家车厂(咱老百姓都熟的一汽、东风、长安、上汽等等)拉起来管它叫“中发联”,就是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为啥偏偏选了双离合?咱别绕弯子,先算经济账:AT变速箱买一台得上万元,双离合呢?几千块钱拿下。你想着,车卖10来万,不挣钱怎么活?一台车省几千,五十万台就是几个小目标(*争气点儿*,也能省出给员工发年终奖的钱了)。有位供应链的朋友跟我聊过,成本价都给你抖搂出来了,*确实实诚*。想想这些年,国产车卖得火,靠的是啥?还不是把省下的成本,补贴到配置和外观内饰?

还有,改造产线也方便。AT需要新工艺新设备,手动产线稍微动一动就能刷成双离合,这对于搞自主品牌的来说,无疑是站着把钱赚了。技术上更别说,AT有一大堆专利埋着地雷呢,研发还没做出来,律师函飞到你门口。反观双离合,合资攻关,几乎就是能抄着干,流程顺、成本低,这才是“取巧”,不是偷懒。

那你要说,省钱也不能丢用户体验吧?为啥不是AT更香?这就要挖挖国产发动机的底子。前些年咱家自吸发动机热效率不高,本来就费油,再搭个自动挡,传动效率掉到70%、80%,油耗小账立马会破表。双离合这词怎么来的?就是效率高,敢拍胸脯说有95%,你油耗立刻就能降10%、15%。再搭上0.2秒闪电换挡速度,市里飙车红灯一脚油门,一换档还有点驾驶快感。把咱年轻人追求动力和省油的病都治了。所以你说厂里为啥爱?这不就是实用加噱头两手抓么。

可话说回来,修理工师傅们说得也没毛病。你见过一辆跑了几万公里干式双离合的老车,在小区门口往前一窜,顿挫得像让人踹了一脚?那体验,怎么形容呢?“带着镣铐跳舞”,不夸张。城市堵车⏤你开着它前进后退,离合器片来来回回半结合,热到怀疑人生。即使厂里这几年升级了电控、换了耐热材料,但那东西物理先天设计在这儿,改不了的。人家卖售后的小哥也跟我唠过:“三年六万公里之后,双离合顿挫这投诉率,还是AT的两倍。”这毛病没法全治愈。

那为什么还坚持干这事呢?说白了,是一场技术封锁下的无奈反击。国际上,爱信、采埃孚那些顶流供应商,早把AT的技术、专利围得水泄不通。你中国车企想创新?那什么,先学会仰泳在专利海洋吧。结果国内蹚出来一条双离合小路,逆向研发,往上抛指标。确实让自主品牌在有限空间里奋力超车,抢到了一批吃螃蟹的消费者。低价高配,动力够用,省油省得狠,舍本求末地满足了咱年轻人的面子与荷包。

不过你要问,这是不是持久之计?很遗憾,绝不是什么完美方案。“低成本、高效率”你得换“可靠性”的隐性成本来买单。日常通勤路况走走停停,热了就闹情绪,跑了几年脾气更大。尤其某些早几年的小品牌,做双离合用料还省计较,用“干式”的,还没加冷却油道,就成了小区门口“顿挫王”了。

为什么某些人喜欢叫双离合“兄弟变速箱”?说实话,还真跟兄弟一样,有脾气、爱折腾。你在高速上、顺顺畅畅地挂挡、加油,体验确实很流畅。可一到城市里,这堵着、挪着、停着,分分钟跟你“耍性子”。这点上,修车师傅说得就对:“你要天天蹚市区,不如老老实实选AT(液力变),稳稳当当,哪天坏肯定能修,顿挫体验基本没有。”

国产车为啥流行双离合,成本低改造快,但顿挫难避免-有驾
国产车为啥流行双离合,成本低改造快,但顿挫难避免-有驾
国产车为啥流行双离合,成本低改造快,但顿挫难避免-有驾
国产车为啥流行双离合,成本低改造快,但顿挫难避免-有驾

当然,不是说双离合没市场。如果你是喜欢新鲜感的年轻消费者,觉得动力、油耗更重要,自己不怕偶尔的小顿挫,预算有限,对售后有信心,那双离合绝对比AT更值,更符合性价比。但要知道,花的每一分钱都不算白给——省下的钱,换的是你对品牌、售后、驾驶习惯的“包容”。这事不冤。

是不是咱们只能在双离合和AT之间选?其实未必。最近几年,国产车玩儿混动,玩儿新能源,直接把变速箱这大顽疾干脆跳过去了。电机能直接驱动,哪怕先天缺陷也能用软件调教出来。某种程度上说,双离合这套技术是车企在燃油车时代的曲线救国,但等新能源东风彻底刮起来,这块拼技术、专利的短板或许就没人再念叨了。

你想真正体验到底值不值,将来看自己用车场景。*你家门口天天堵车,选双离合只会让自己头发掉得更快,说不定哪天就一脚跳车卖了。*如果你偶尔一两个周末去郊区爽一把,想要加速快人一步,又不在意低速那点磕磕绊绊,那就攒点钱选个厂家做工扎实、售后给力的大厂,也不怕用不住。大家都知道这门技术处在过渡期,别以为国外品牌多牛逼,干式双离合照样啪啪翻车,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说到底,双离合盛行,是国产车企被技术卡脖子时的反击策略,是门无奈的生意经。用户省的钱转化成了配置和表面数据的优越感,厂商解决了开发周期短、成本低的硬需求,但“可靠性劣势”像条尾巴甩不掉。等有一天,专利开放,或者新能源汽车成主流,这段历史就会像翻篇一样被人遗忘。可至少这段时间里,自主品牌靠它站住了脚,多给了老百姓些实在的选择。这算不算一件好事?看你怎么看了。

有机会试驾时,不妨专挑低速蠕行,亲自体会顿挫感。如果能忍,省下不少糟心事儿;如果不能忍,趁早换其他变速箱,认栽省心。修理工师傅那句话不无道理:勤走高速挑双离合,城市通勤靠AT。每样方案,都是钱袋子的选择,也是容忍度的选择,别到用时才后悔。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