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驾驶测评引风波,车企各显应对,央视悄然退出

一场智能驾驶测试,在七月的热浪中炸响,直接掀掉了中国汽车行业那张勉强维持的遮羞布。

智能驾驶测评引风波,车企各显应对,央视悄然退出-有驾

不过三天的工夫,央视和懂车帝的“联合测试”还没等网友细读,央视的名字便从宣传文案中神秘消失,只剩下不再闪光的“懂车帝”。知情人透露,央视此举只为避嫌——国家级媒体,终究不愿卷进复杂的商业测评泥潭,何况这场测评刚开场,就已经争议四起,硝烟弥漫。

这次测试被誉为“史上最严”。懂车帝真的不手下留情:他们用封闭高速路线,模拟了十五类“噩梦级”场景,从夜间施工卡车突然现身,到百米前车凭空蒸发。这不是考试,是末日试炼。36款主流车型排队上场,被扔进216次碰撞测试,结局惨烈:高速/夜障碍通过率47%;“儿童闯入急刹”成功率58%;问界M9光速追尾、小米SU7一头撞飞假车。唯一能微笑走出考场的是特斯拉,Model X几乎全场景通关,马斯克立刻转发,高调炫耀:“没中国数据,也敢称冠军!”

智能驾驶测评引风波,车企各显应对,央视悄然退出-有驾
智能驾驶测评引风波,车企各显应对,央视悄然退出-有驾

但测试刚火,央视立刻“割席”,撤回自己的公信背书。懂车帝赶忙解释“无官方排名”,但网友已不买账——“变量混乱的测评,像是拿完全不同试卷凑出排名”。

不过,比数据更有故事的,是各家车企的反应与自救。特斯拉高冷回应:“安全无极限。”顺便甩出季度报告:辅助驾驶比普通驾驶事故率低近十倍。华为则直接丢出一摞硬数据——16.7亿公里真实路况的辅助驾驶记录,运算出用户活跃度94.8%,200万次主动避险,数字堆成的城墙,力图顶回一切“封闭测试冷嘲热讽”。

智能驾驶测评引风波,车企各显应对,央视悄然退出-有驾

偏偏,这套说法也很容易被反讽。网友从实测视频扒穿:真实情况下,问界M9能躲失控货车、识别路边耕牛,而测试偏偏设计了一堆“人手强行干预必撞”的死局。

争议的症结其实简单:变量根本不一致。有人指责测试组特斯拉车速定得低(120km/h),问界反而吃了高速(130km/h)亏;跟车距离也大相径庭,特斯拉策略“保守”,动作慢但稳。而现场甚至有同时逼迫车辆30米内闪避故障车与穿插高速车流,这根本不是L2级辅助驾驶该背的锅。

“优等生”之外,其他厂家表现各异。岚图面对“惨烈分数”先承认短板,再主动建议把“最差场景通过率”“夜间误判率”“碰撞自动解锁应急”等纳入国家标准,力挺行业洗牌;广汽丰田干脆拿“14万级唯一通过七项”做营销,却又煞有介事地提醒:“别当自动驾驶玩”。比亚迪、理想、小鹏则如同没看见,一言不发。但测试数据已载明:多款车型AEB(自动紧急制动)和绕行系统一触即死,接管时限不足一秒,真遇紧急情况,方向盘就是火山口。

智能驾驶测评引风波,车企各显应对,央视悄然退出-有驾

行业最致命的问题,却不仅仅是技术短板,而是过度营销和自我催眠。过去两年,车企宣传“零接管”“媲美L4级”,现实数据却羞涩见人,大半场景通过率不足50%。技术尚未完善,广告语已经飞天,这是整个行业的普遍病。

监管已经“不再装睡”。今年公安部再次重申:L2以下所有辅助驾驶功能,事故责任永远归驾驶员个人,谁敢脱手脱眼,就等着刑责问候。工信部则打算直接掐断“自动驾驶”一词的营销源头,要求统一说法“组合辅助驾驶”。这才是对车主、社会,对生命的最后底线。

回头看,央视选择离场,不仅是一次对公信力的自我保护,更是一种无声的警示:商业测评的影子再长,也不能代表真实世界的阳光。车厂丢出的亿公里数据,是对封闭测评的反击,但谁也无法遮掩技术神话下的脆弱。最终,算法能优化控制,但承担不了方向盘真正的重量。自动辅助驾驶再怎么进步,L2≠自动驾驶,生命的安全冗余,永远都需要方向盘后那个“麻烦的人类”来守住。

智能驾驶测评引风波,车企各显应对,央视悄然退出-有驾

也许,这场测试最大的价值,就是逼出真相:谁都无法拿人命“测底线”,每个智驾狂欢的背后,都是安全红线越清晰越好。至于榜首之争、冷眼回应和规则争辩,终究只是浮云。因为,永远都只有人类握紧方向盘,才是智能时代的最后保障。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