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好像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突然变得特别有钱,都在忙着抢购新能源汽车。
你只要打开手机刷刷新闻,铺天盖地都是各种汽车品牌发布的“喜报”,今天这家宣布新车上市二十四小时,大定订单突破了一万台,明天那家更厉害,说七十二小时内订单就冲向了五万。
这些消息看得人眼花缭乱,也让人心里犯嘀咕,现在不是很多人都说大环境不好,花钱得精打细算吗?
怎么一到买车这事上,尤其还是动辄十几万、几十万的新能源汽车,大家就跟不要钱似的疯抢呢?
这里面的情况,是不是跟我们想象的不太一样?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得先弄明白现在车企宣传里经常提到的两个词:“小订”和“大定”。
在以前,这两个概念分得很清楚。
所谓“小订”,通常就是你交个几百或者一千块钱,表达一下购买意向,这个钱基本上随时都能退。
这就像咱们去热门餐厅吃饭,先拿个号占个座,万一等不及了或者不想吃了,这个号不要了也没什么损失。
所以“小订”订单量,水分通常比较大,更多的是车企用来摸底市场热度的一个手段。
而“大定”,在过去就意味着这笔买卖基本敲定了。
定金一般都是好几千甚至上万块,关键是这笔钱通常是不给退的。
你交了“大定”,就等于签了准合同,接下来就是安心等厂家生产然后提车了。
因此,“大定”数据在以前是含金量非常高的,几乎可以看作是准销量。
但是,现在这个游戏规则被一些聪明的车企给改变了。
咱们就拿今年最火爆的小米SU7来说吧,发布会一开完,官方的喜报就传遍了全网,说二十七分钟“大定”就突破了五万台,这个数字确实非常惊人。
可如果我们仔细去看它的销售政策就会发现,这个“大定”跟我们传统理解的不太一样。
它的定金是五千块,不算少,但关键在于,它给了消费者足足七天的“犹豫期”,在这七天里,你可以随时申请退款,而且是无理由的。
这就很有意思了,一个给了你一个星期“后悔药”的“大定”,它的性质是不是就更偏向于一个门槛高一点的“小订”了?
很多人可能在发布会热烈气氛的烘托下,头脑一热就下了单,但经过几天冷静思考,或者和家人商量之后,想法可能就变了。
这个七天犹豫期的设置,就给了这种冲动消费一个完美的退出通道。
所以,通过这种模糊“大定”和“小订”界限的玩法,订单数据一下子就变得非常漂亮,既能制造出万人空巷的抢购场面,又给数据本身留下了巨大的解释空间。
其实,把这种低门槛、可退订的预售模式玩到极致的,还得是特斯拉。
早在2019年,马斯克发布那台外形极具未来感的赛博皮卡(Cybertruck)时,就用了这么一招。
它的预订政策简单到让人无法拒绝:定金只需要一百美元,而且随时可以全额退款。
一百美元对于很多国外的消费者来说,可能就是一顿饭钱。
花一顿饭的钱,就能“拥有”一台科幻电影里开出来的车,还能在社交媒体上发个图炫耀一下,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结果就是,订单量像滚雪球一样疯涨,一周就突破了二十五万,后来据说累计达到了一两百万台。
特斯拉几乎没花什么宣传费,就让这台车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海量的关注。
这个案例,给所有汽车厂商都上了一堂生动的营销课,那就是当预订的门槛低到几乎没有风险时,你收获的将是海啸一般的市场关注度。
有了特斯拉和小米这样的成功案例在前,国内的其他新能源车企自然也就坐不住了,纷纷加入了这场订单数字的狂欢。
为什么大家现在都这么热衷于晒订单呢?
说到底,还是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了,太“卷”了。
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新车型涌入市场,消费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谁能在新车发布的第一时间就抓住所有人的眼球,谁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而公布一个惊人的订单数,就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我们可以站在一个普通买车人的角度想一想。
假如你正在两款车之间犹豫,A品牌开完发布会后静悄悄的,没什么动静;而B品牌则高调宣布“上市一小时订单破万”。
你心里会怎么想?
我们中国人在消费时,多多少少都有一种“从众心理”,觉得大家都买的东西,总归不会太差。
以前买燃油车,大家会看马路上什么车跑得多,问问亲戚朋友开什么车,或者参考每个月发布的汽车销量排行榜。
但在现在这个新媒体时代,这些新鲜出炉、热气腾腾的订单数据,在很大程度上就取代了过去的销量榜,成了很多人判断一款车好坏的新标准。
这就导致了一场心照不宣的“军备竞赛”。
小米SU7的订单数据那么亮眼,其他后发布的新车,如果订单量只有人家的零头,那面子上就挂不住了,消费者也会觉得“是不是你这车不行啊?”所以,就算订单没有破万,很多车企可能也要想办法让它“破万”。
就像有业内人士在社交媒体上开玩笑说,要是把今年以来所有车企公布的小订订单加起来,都快赶上全国一年的汽车销量了,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也有汽车博主爆料说,有些数据是为了让消费者觉得这是个爆款,赶紧跟风下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做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好给公司领导和投资人一个交代。
然而,营销的泡沫吹得再好看,最终还是要落地。
订单数可以玩文字游戏,但每个月真实交到车主手里的交付量,是很难作假的。
这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所有繁华背后的真实情况。
我们再回头看那个创造了百万订单神话的特斯拉赛博皮卡,它等了四年才开始交付,现在的月交付量也就是三千多台。
从百万级的预订量到三千级的月销量,这中间的差距足以说明,最初那庞大的订单数字里,绝大部分都只是看热闹的,并没有真正转化为购买力。
同样的道理,这也将是所有热衷于晒订单的国内车企将要面临的最终考验。
发布会上那个激动人心的数字,最后能有多少真正转化为车主手中的车钥匙?
这不仅考验着产品本身的实力,更考验着车企的生产能力、质量控制和供应链管理水平。
如果一个品牌宣称手握十万订单,结果每个月只能交付几千台,甚至还出现了大规模的退订,那么之前辛苦营造的“爆款”形象反而会成为一种负资产,严重影响品牌的信誉。
所以说,作为咱们普通消费者,在看到那些“订单破万”的宣传海报时,还是应该保持一份冷静。
数字固然吸引人,但真正关系到我们自己用车体验的,还是车子本身。
与其被那些数字冲昏头脑,不如多花点时间,亲自去店里看看车,坐进去感受一下,预约一个试驾,在真实的道路上开一开。
多对比,多观察,多听听真实车主的声音,这远比盯着一张漂亮的宣传海报要靠谱得多。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