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我一直在盯一个趋势——20岁和70岁的都在买同一种车。刚开始我觉得是哪个奇怪的缝隙?,后来发现这股潮流跟性价比、实用性直接挂钩。尤其是这个市场,去年翻倍,今年到现在8个月销量还在翻倍中——我估算,销量得有53万辆(样本少,估算),比去年同期大概多了30万辆。你会不会觉得很反常?20岁和70岁,跨度这么大,怎么他们都喜欢同一款纯电小轿车?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照片,是个年轻女孩拿着刚买的海鸥,笑得很灿烂。旁边是个年长的爷爷,也刚买了一辆海鸥,互相讨论着怎么充电快。真的挺神奇的——在我印象里,这样的车型,应该是刚需、低价、实用的代表,没想到能俘获两个极端的消费者。
这车火起来,跟它的价格有直接关系,基本都在7~10万区间——按估算,成本或许70%左右,利润点不高,但量大呀。制造流程就像做饭,原材料像食材,要快点炒好上桌,供货链就像厨房里备菜,供得快,品质要稳。关键是电池的技术,今年的续航普遍改善到300到500公里(感官体感),比两年前强不少。看起来,续航焦虑的慢点怪正在逐步减少。
但这市场,不能只看续航。其实谁用谁知道,我有个朋友在卖车,去年还觉得纯电车价格太高,现在一看,电池价格折算下来,成本降了20%左右(估算,不太准确)。他觉得,未来如果电池还能降10%——(别说我没告诉你,我有点猜测)— 那么这类车的利润会更好。而且,快充技术也推得贼快,现在有几款能在20分钟内充满,基本解决续航焦虑的最后一块拼图。
你知道吗?我一直觉得,小车最核心还是灵活。我在通勤路上试过几次,那个车倒是能叮叮当当绕开堵车,特别是像吉利星愿那样的超算空间——座椅空间、储物空间都比想象中大。某次,一位修理工跟我说:这车用的零件少,坏了也快修。我当时心想:是不是因为是简单快修的关系?其实某些车型靠素车设计,能让后期维护更省心。
不过说到研发,我其实不敢夸万无一失。这东西就像厨房DIY,有时候用料品质和技术细节会成为潜在炸弹。比如电池包,大家都在争顶级安全技术,但电池的耐久度和生命期,也就是用几年后还能不能撐住——这是个硬指标。我曾看到一句话:像天神之眼这种辅助驾驶,虽然是个外挂,但实用性很高。只是我没细想过,电池的老化到底会不会像苹果充电一样会扁掉?——这个我不太确定。
说到这里突然卡壳了。你会不会觉得,未来纯电小车会变得个性化更强?比如外形、内饰功能、甚至L2辅助驾驶系统,都能按需定制。有的厂把这想得挺多,看似竞争激烈,但其实还挺差异化的——只是我觉得,短期内能做到多功能、低价格的,还是有限的,因为供应链和研发投入都在拼成本。
另外一个点,我在店里听到销售说:客户最喜欢转手赌性价比,口碑就像朋友圈,传播得快。我其实很好奇,这是广告效果还是真实口碑?它们的传播速度,像是病毒式飘散。我想着,假如把客户的真实体验拍成短视频,效果也许会更直观。
这里我想问,你会不会觉得,像这样的小型纯电车,未来还能留有哪些未被开发的价值?比如说——能不能像手机那样,开启一些隐藏功能?(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我觉得,用户已不满足于开个车到点用,追求更多用的心情和趣味性
有时候我会在想:这个市场,突然火起来,似乎跟价格战+功能升级同步。商品的实用性和经济性结合,像极了买菜的心情——买得多、用得爽,价格还能接受,才是王道。这也是为什么,我估算,未来几年,这个市场还会上升——或者说,市场会变得更分散,赢家会是谁?还挺令人期待的。
我还是在想一个问题:我们究竟买车,真的是用的方便多一点,还是价格让我爽快点?这是个哲学问题吧。你觉得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