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回顾
在商用车市场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一则关于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乘龙品牌H5车型的系列调查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这组历时3个月的深度调查,追踪了河南省10余位卡车司机的真实遭遇,揭开了商用车相关品牌及配套产品质量监管缺失、售后体系失序的行业暗角。
2021年初秋,《中国消费者报》编辑部陆续收到来自河南多地的联名投诉,投诉信上,讲述着卡车司机们共同的经历:乘龙H5牵引车在行驶不足千公里时,便频繁出现发动机爆缸、飞车现象,而厂家售后体系在维修过程中暴露出的篡改发动机编号、重复收取维修费等行为,让车主陷入维权无门的困境。这些投诉不仅涉及单一车型,更指向玉柴发动机供应商与整车制造企业的质量管控体系。
通过不断核实10余位车主的维修记录,记者发现故障背后存在的系统性行业问题:服务站通过激光篡改发动机编码、使用翻新部件等违规操作,导致车辆质保期被非法缩短。报道通过翔实的维修记录比对、发动机及生产数据库分析,揭露了车企与供应商质量管控方面的漏洞。
具体看,通过横向比对10余位车主的维修工单,发现涉事车辆均存在百公里气耗较高的异常数据,较同类车型高出30%。纵向追踪车辆生命周期时,发现服务站存在系统性暗箱操作:将新发动机原有编号打磨后喷涂旧码,这种涉嫌违法的“身份移植”行为,既规避了车管所备案程序,又将质保期限锁定在旧发动机的时间轴上。
乘龙品牌灰色产业链的核心线索在于服务站对发动机编号的非法篡改。这种操作不仅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更可能形成“更换—回收—二次流通”的隐蔽链条:被替换的旧发动机可能经翻新后重新流入市场,而车企和服务站则通过规避登记流程降低成本,同时掩盖发动机本身的系统性缺陷。例如,部分车主的经历表明,服务站常以“行业惯例”为名进行操作,实则是为逃避监管和责任追溯,若这一行为被查实,将揭示车企与服务站合谋的违规模式;车主王志伟和齐建在同一服务站遭遇差异收费,而车主关星在投诉后成功退款,反映出服务站收费体系的混乱与监管缺失,进一步指向灰色利益链的存在。
记者的调查初步揭示了乘龙品牌通过服务站违规操作(如篡改发动机编号、收费不透明)和拖延质保期,掩盖发动机质量缺陷并转嫁成本的灰色模式。然而,要彻底拆除这一灰色产业链,仍需依赖监管部门的技术鉴定、司法机构对违法行为的定性,以及对供应链的深度追溯,从而厘清车企、服务站与发动机厂商的责任网络,为消费者权益维护提供实质性突破。
由于是涉及负面的调查报道,记者采访时困难重重,乘龙品牌及玉柴发动机厂商多次回避采访,拒绝提供官方解释。玉柴发动机相关负责人直接挂断电话或拒接,影响了核心责任方的责任追溯。
影响
发动机质量缺陷是这条灰色产业链形成的根源。涉事车辆均搭载玉柴YCK11400N-60型号发动机,而多位车主更换发动机后仍未解决问题,问题直指该型号存在设计或生产缺陷。调查表明,若调查证实发动机存在批次性质量问题,乘龙品牌选择隐瞒而非召回,则构成对消费者安全的蓄意漠视。更关键的是,车企拖延维修至质保期临界点的策略,迫使车主承担后续高昂费用,结合发动机编号篡改行为,形成“故障掩盖—责任转嫁—二次盈利”的恶性循环。
报道刊发后,迫于舆情影响,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时间致函《中国消费者报》,就相关问题作出回应,表示将针对涉事车辆制定相应解决措施,尽快解决消费者反馈的问题。
2022年3月25日,市场监管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产品召回公告: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根据《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和《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要求,向市场监管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共召回2346辆乘龙H5 6∗4LNG牵引车。
在“中国制造”向高质量转型的关键期,这组报道提供了极具参照价值的观察样本:它证明新闻媒体通过专业的深入的调查,可以成为产品质量的监督者,并促成“企业自律—行业规范—政府监管”的良性循环。以媒体监督“小杠杆”撬动社会治理“大效能”,做好建设性舆论监督报道,对提升主流媒体引导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报记者吴博峰整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