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首测中国造 MG S5 EV:这款紧凑型SUV几乎无短板

当中国制造的电动车在德国卖得比本田、Jeep还火,你猜欧洲人究竟图什么? 是便宜? 是续航? 还是那个早已不属于英国的“MG”车标?

德国首测中国造 MG S5 EV:这款紧凑型SUV几乎无短板-有驾

2024年刚过去,名爵就以21,000辆的注册量把阿尔法·罗密欧都甩在身后,而他们新推出的MG S5 EV更被德国ADAC实测报告称作“几乎没有短板”。

这辆37,990欧元起售的紧凑型SUV,竟然标配7年/15万公里质保,顶配版零百加速6.3秒,最高续航490公里——这些数字放在欧洲市场,简直像在传统车企的饭碗里抢肉吃。

但别急着喊“中国车崛起”,先看看德国人亲手拆解的数据。

标准版MG S5 EV实测冬季高速续航直接缩水到250公里,比标称的340公里打了7折;而顶配的Luxury版卖到44,990欧元,比基础版贵出18%,却连个雨量感应都要独占。

更魔幻的是,这个被欧洲人疯狂抢购的品牌,骨子里早就和英国没了半毛钱关系——上汽集团拿着MG的招牌,硬是在斯图加特老家门口造出了让BBA粉丝都犹豫的电动车。

打开车门的那一刻,软质皮革包裹的中控台和带阻尼感的实体按键,完全不像对着特斯拉屏幕戳来戳去的操作逻辑。

德国测试员特别点赞了那个比大众ID.4还顺手的音量旋钮,以及后排足以塞下1米8大长腿的纵向空间。

可当你摸到中央扶手箱里仅有的1个Type-C接口,或是发现无线充电板只有顶配专属时,又会清醒意识到这终究是辆要控制成本的“价格屠夫”。

性能参数才是重头戏。

长续航版170kW电机怼出231马力,6.3秒破百的成绩直接把宝马iX1的6.1秒逼到墙角——要知道后者起售价可是52,000欧元。

实测190km/h极速状态下,电机噪音控制得比现代Kona电动版还安静,但方向盘轻飘飘的转向手感,又让习惯了德系沉穩操控的老司机直摇头。

更绝的是那块64kWh电池,28分钟能从10%充到80%,可对比蔚来ES6的20分钟超充,名爵这套139kW快充还是慢了半拍。

配置表里藏着更多小心机。 全系标配的Apple CarPlay无线连接听着厚道,但iPhone用户时不时遭遇的连接故障,安卓党却能完美避开。

后备箱453L的基础容积看似平平无奇,可放倒座椅后暴涨到1441L的空间,足够塞下整套露营装备外加折叠自行车。

最让欧洲家庭用户心动的,是那个能自动规划充电站、还会提前给电池预热的导航系统——开这车跑长途,再也不用盯着电量焦虑到冒汗。

不过别以为名爵真能通吃全场。

ADAC测试员在零下5℃环境里狂飙高速,标准版续航直接跳水26%,这要是碰上德国不限速公路,怕是得掐着表找充电桩。

更迷惑的是,前排座椅加热这种北欧刚需配置,居然要花44,990欧元买顶配才给装。 反观隔壁标致e-3008,人家入门版就带着方向盘加热出场,价格还比MG便宜3000欧元。

经销商网络可能是名爵的隐形王牌。

当蔚来还在折腾换电站时,MG已经让德国256家实体店摆上了展车——这招对习惯试驾再下单的欧洲人太管用了。

慕尼黑某4S店销售透露,来看车的客户总爱对比特斯拉Model Y,但当他们发现MG S5 EV后排多出5cm膝部空间,且车价直降8000欧元时,订单打印机就开始疯狂吐纸。

安全性能倒是没得黑。

7年超长质保比大众多出整整2年保修期,电池包躺平设计把碰撞风险压到最低。

实测100km/h紧急变道时,车身侧倾控制得比斯柯达Enyaq更稳当,就是刹车脚感偏软这点,得让习惯德系硬朗风格的车主多适应几天。

最让欧洲妈妈们放心的,是后排ISOFIX接口居然给了三组——这配置在奔驰EQB上都得选装。

充电生态的软肋开始显现。 虽然支持手动选充电运营商,但实测在IONITY超充桩功率只能跑到112kW,比官标139kW缩水19%。

要是碰上冬季零下充电,从20%到80%得熬够40分钟,隔壁现代IONIQ 5车主早就充完走人了。

好在车载系统能实时显示充电单价,总算不用像开大众ID.4那样,充完电才发现被收了天价服务费。

动态表现藏着惊喜彩蛋。 运动模式下一脚电门下去,推背感强到让人忘记这是辆家用SUV,但过于灵敏的油门响应,在汉堡老城区的石板路上反倒成了负担。

滤震性能倒是超出预期,压过井盖时的“咚咚”声比奥迪Q4 e-tron还沉闷,只是过弯时方向盘的虚位,总让人怀念起宝马那个指哪打哪的精准转向。

德国首测中国造 MG S5 EV:这款紧凑型SUV几乎无短板-有驾

价格屠夫的刀法精准得可怕。

37,990欧元的基础版砍掉了座椅加热和360影像,却保留了全套驾驶辅助系统;而多花5000欧元升级长续航版,换来的不仅是多跑150公里,还有从8秒破百到6.3秒的性能飞跃。

慕尼黑二手车商算过账:开三年转手,MG的残值率居然比欧宝Mokka-e还高3个百分点——这恐怕才是欧洲人闭眼下单的真正理由。

品牌认知度的游戏玩得炉火纯青。

尽管MG徽章早归上汽所有,但展厅里刻意摆放的复古跑车海报,总能让英国老爷车粉丝多看两眼。

对比比亚迪门口冷清的体验店,名爵经销商甚至搞起了“以旧换新”活动——拿你的老款高尔夫来抵首付,立马开走全新MG S5 EV。

这招组合拳打下来,难怪连阿尔卑斯山区的农场主都开始考虑换辆中国电动车。

续航测试结果撕开温情面纱。 标称490km的长续航版,实测在120km/h巡航时只能坚持380公里,冬天开暖风更是直接掉到300公里红线。

不过对比宝马iX1标称440km、实测350km的数据,名爵反而多扛了30公里。 最狠的是电池保修条款——哪怕容量衰减到70%以下,7年内都能免费换新,这底气连特斯拉看了都得咽口水。

车载科技藏着东西方思维碰撞。

保留实体按键的设计被《Auto Bild》夸赞“拯救驾驶安全感”,可那套需要学习半小时的菜单逻辑,又暴露出中国工程师的固执。

无线充电板位置刁钻到需要扭头才能看见,但全系标配的数字钥匙,又能让德国年轻人嘚瑟地拿手机开车门——这车就像鸳鸯火锅,清汤红油各占一半。

售后服务正在改写游戏规则。

当大众经销商还在收取120欧元/小时的工时费时,名爵已经承诺终身免费车机流量。 更绝的是电池租赁方案——每月79欧元就能开走长续航版,这价格比巴黎共享汽车的月租还便宜。

不过慕尼黑车主抱怨,等个原厂配件要三周起步,看来中国速度到了欧洲也得入乡随俗。

欧洲媒体开始坐不住了。

《明镜周刊》直接发问:“当中国车比德国车更懂德国人,我们该骄傲还是恐慌?

而ADAC测试报告里那个刺眼的对比数据更让人失眠——MG S5 EV每百公里电耗15.5kWh,比大众ID.4省出整整2度电。

现在最慌的可能是雷诺,他们新发布的Scenic E-Tech定价竟比名爵贵出1万欧元,续航还少了40公里。

用户真实口碑正在撕裂传统认知。

柏林网约车司机Jens算了笔账:用MG S5 EV接客,每公里电费比柴油车省4欧分,但车机偶尔死机害他错过机场订单;慕尼黑建筑师Claudia则爱上那个能装下建筑模型的后备箱,只是抱怨无线充电板太慢,充半小时手机才涨15%电量。

最绝的是汉堡渔民协会,他们批量采购了20辆MG S5 EV,就因为后排能平放三套钓具——这使用场景连上汽工程师都没想到。

德国首测中国造 MG S5 EV:这款紧凑型SUV几乎无短板-有驾

充电桩兼容性问题开始浮出水面。

在德国北部的E.ON充电站,MG的快充功率死活上不了100kW,但换个壳牌充电桩又能跑满139kW。

工程师解释这是充电协议兼容问题,可普通车主哪懂这些? 他们只知道同样是快充,隔壁的现代Kona电动版从没掉过链子。

更尴尬的是,当你在奥地利用MG导航找充电桩,系统会优先推荐中资品牌的站点——这算商业策略还是数据偏见?

二手市场正在酝酿风暴。

慕尼黑二手车商Herr Müller发现,开了2万公里的MG S5 EV残值率稳定在68%,比同里程的标致e-2008高出8个百分点。

但有个致命伤——车机系统升级必须去4S店操作,这在习惯了OTA远程升级的特斯拉车主看来,简直像回到诺基亚时代。

更微妙的是保险费用,MG的年保费比大众ID.4便宜15%,但比比亚迪Atto3贵出200欧元——精明的德国主妇们正在计算器上疯狂比价。

安全测试撕开最后遮羞布。

虽然拿到了Euro NCAP五星,但64km/h侧面碰撞测试中,后排乘客胸部压缩量比沃尔沃C40多了3mm。

更让妈妈们紧张的是,儿童安全锁需要在中控屏里层层点击才能开启——这设计要是放在大众车上,早被《图片报》骂上头条了。

不过那个能在-20℃正常工作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倒是让挪威车主感动到想哭,毕竟他们的特斯拉冬天经常充不进电。

真正的杀手锏藏在法规缝隙里。

MG S5 EV整备质量控制在1800kg以内,完美避开德国最严苛的商用车排放标准;而1,849mm的车身宽度,比大众ID.4窄了41mm,在巴黎老城区停车能省出宝贵的5cm空间。

最绝的是车重分配——47:53的前后配重比,过弯稳定性直逼后驱宝马,这数据让《Auto Motor und Sport》的编辑都怀疑是不是抄了保时捷的作业。

现在轮到德国车企出招了。

大众悄悄把ID.4的电池租赁价格下调了10%,宝马给iX1追加了五年免费保养,连现代都开始学名爵玩七年质保。

但上汽集团欧洲负责人淡定得很——他们刚签下匈牙利电池工厂的合同,2025年起MG全系车型成本还能再降8%。

这场电动革命最讽刺的结局可能是:当欧洲人还在争论要不要对中国车加税时,自家车库早已停满了上海制造的MG。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