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启动吉利战略大动作!极氪并入成关键一子

2025 年 5 月 7 日,中国汽车工业迎来标志性事件 —— 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宣布启动对极氪智能科技(NYSE:ZK)的全面收购,此举标志着《台州宣言》战略深化落地,吉利正式开启 "聚焦主业、回归一个吉利" 的新纪元。这场由李书福亲自推动的深度整合,不仅是吉利应对新能源竞争的破局之举,更预示着中国汽车集团从 "多品牌混战" 向 "系统化协同" 的战略转向。

一、战略整合核心:极氪并入吉利,李书福重塑资源协同体系

1. 资本层面的深度绑定与效率革命

股权结构重塑: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 65.7% 股份,此次收购完成后,极氪将从香港 / 纽约两地上市的独立公司变为吉利汽车全资子公司,实现财务并表与战略统一。这意味着极氪的智能电动技术(如 SEA 纯电平台、800V 高压快充)将无壁垒反哺吉利旗下所有品牌,而吉利的规模化制造能力(全球 35 座工厂、年产能 420 万辆)将大幅摊薄极氪的研发与制造成本。

资源高效配置:通过技术共享,预计整合后集团整体研发成本降低 20%,动力电池采购成本下降 18%。例如,极氪研发的无图全栈自动驾驶算法将应用于吉利主流车型,而吉利在东南亚布局的 12 座工厂产能利用率将从 65% 提升至 90%,极氪的海外交付周期可缩短 30%。

2. 李书福的战略定力与产业反思

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在声明中强调 "回归一个吉利",直指 2024 年极氪(亏损 57.9 亿)与吉利(净利润 168 亿)的资源错配问题:"过去几年的多品牌独立作战形成了技术与资源的壁垒,现在需要打破围墙,让智能化优势与规模效应产生化学反应。" 这与 2024 年 9 月《台州宣言》中 "聚焦主业、拒绝重复投资" 的精神一脉相承,标志着吉利从 "品牌裂变" 向 "价值聚变" 的战略转折。

二、《台州宣言》落地:从战略宣誓到实战攻坚

这场整合的思想纲领,源自李书福带领管理层在吉利发源地台州制定的《台州宣言》,核心是解决 "大而不强" 的深层矛盾:

1. 聚焦主业的自我革新

剥离非核心业务:继 2024 年出售太力飞行汽车、整合曹操出行后,此次合并标志吉利彻底退出 "造车 + 多元业务" 模式,将资源集中于汽车主业(占集团营收 92%)。未来三年,吉利计划将 90% 的研发投入集中在电动化(纯电 / 电混)、智能化(自动驾驶 / 智能座舱)、低碳化(醇氢燃料 / 电池回收)三大赛道。

技术路线归一:明确 "纯电 + 电混 + 醇氢" 三轨并行,极氪专注高端纯电市场,吉利品牌主攻电混技术,商用车探索醇氢路线,避免内部技术重复投入。2025 年集团研发预算达 260 亿元,同比增长 22%,其中 60% 用于跨品牌共享技术研发。

2. 管理架构的深度变革

设立 "智能新能源协同中心":由吉利汽车 CEO 淦家阅兼任负责人,统筹极氪、领克、银河等品牌的产品规划与供应链管理,解决此前各品牌在 25-30 万元价格带的定位冲突。例如,极氪的高压快充技术将统一应用于吉利系所有电动车,避免不同品牌重复开发导致的资源浪费。

供应链大一统:电池采购、芯片议价、海外物流实现集团化运作,预计 2025 年芯片库存周转率提升 25%,海外运输成本下降 15%。吉利在宁波杭州湾的超级工厂将成为极氪与吉利品牌的共同制造基地,单车型模具成本可降低 40%。

三、行业影响:李书福重新定义汽车集团竞争范式

1. 对新势力的降维打击

成本优势凸显:极氪与吉利共享制造基地和供应链,单车型研发成本从 15 亿元降至 10 亿元,为后续价格战储备弹药。例如,极氪 001 的生产成本可下降 2-3 万元,直接威胁蔚来 ET5、小鹏 G9 的市场份额。

技术溢出效应:极氪在智能座舱(8295 芯片应用)、车身轻量化(碳纤维部件)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将加速向吉利主流品牌下放,推动 10-20 万元市场产品力跃升,直接挑战比亚迪秦 / 汉系列的性价比优势。

2. 传统车企的转型教科书

对比上汽 "大乘用车板块"、长城 "聚焦五大品牌",吉利的 "一个吉利" 战略展现独特价值:

避免多品牌内耗:2024 年吉利系内部竞争导致营销费用浪费 12 亿元,整合后统一市场声量,预计 2025 年营销效率提升 30%。李书福在内部会议上强调:"我们不做品牌数量的游戏,要做技术共享的乘法。"

资本市场重估机会:合并后吉利汽车市值有望突破 3000 亿(当前 2200 亿),极氪亏损对母公司的影响从 65.7% 降至 100%,但规模效应将加速整体盈利 ——2025 年集团目标销量 320 万辆,其中新能源占比 60%,净利润预计增长 45%。

3. 李书福的商业哲学进化

从 "汽车疯子" 到 "系统架构师",李书福此次展现三大管理智慧:

灰度决策:在极氪独立运营 3 年后选择合并,既保留其高端品牌调性,又及时止损资源分散,体现 "战略试错 - 快速迭代" 的互联网思维;

用户价值优先:强调各品牌保持差异化体验(如极氪的豪华服务、吉利的实用主义),避免 "整合毁品牌" 的常见陷阱,通过技术共享实现 "高端不溢价,主流有惊喜" 的用户价值;

长期主义坚守:《台州宣言》重提 "让世界充满吉利" 的初心,在市值焦虑中坚持研发投入,2025 年计划推出 12 款新车,其中 8 款搭载全新一代神盾电池,续航突破 1300km。

四、挑战与破局点

1. 品牌调性的精准把控

需警惕极氪 "豪华科技" 属性在资源共享中被稀释。例如,吉利主流车型使用极氪同款电池时,需通过材质差异、软件调校保持品牌区隔,李书福在内部强调:"技术共享不是技术平权,高端品牌的独特性必须通过细节坚守。"

2. 国际化合规风险

极氪作为纽约上市公司,合并涉及中美两地监管协调,需在 2025 年 8 月前完成 SEC 备案,确保不触发美国《外国公司问责法》审查。吉利已聘请高盛作为财务顾问,制定了详细的跨境合规方案。

3. 团队融合的阵痛

极氪的互联网化团队(平均年龄 28 岁)与吉利的传统车企团队(平均年龄 35 岁)需在文化、考核机制上快速磨合。为此,吉利设立了 "双轨晋升体系",既保留极氪的项目制激励,又融入吉利的流程化管理,避免出现 "总部决策落地难" 的整合通病。

这场始于台州的战略回归,本质是中国汽车集团从 "规模扩张" 到 "价值创造" 的范式转换。当新势力还在为单品牌盈利挣扎,李书福已通过 "一个吉利" 战略构建起覆盖多价格带、多技术路线的产业集团军。随着 5 月 15 日吉利一季度业绩会的临近,资本市场将检验这场史诗级整合的第一步成效 —— 毕竟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 50% 的 2025 年,只有真正的 "系统级选手",才能在全球汽车工业的洗牌中占据主动。

李书福启动吉利战略大动作!极氪并入成关键一子-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