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又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5月7日深夜,一则致歉声明冲上热搜榜首,将这家跨界造车的科技巨头推入舆论漩涡。事件的导火索是小米SU7 Ultra的两次争议:一是车机系统更新后锁住半数马力,用户需“刷赛道成绩”才能解锁性能;二是被车主实测“打脸”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功能存疑。看似孤立的事件,却折射出智能汽车时代车企与用户关系的深层矛盾。
这场“马力锁喉”风波始于1.7.0版本车机系统的悄然更新。原本标榜的1548匹最大马力被“腰斩”至900匹,车主若想释放全部性能,必须前往专业赛道完成圈速考核。小米解释称此举是为保障公共道路安全,但用户并不买账——毕竟购车时的高性能宣传与事后“付费解锁”的逻辑形成巨大落差。更耐人寻味的是,该功能上线仅数日便被紧急撤回,暴露了车企在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之间的失衡。这种“家长式”的性能管控,虽以安全之名,却因缺乏沟通触碰了用户权益的敏感神经。
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争议则揭开另一层行业疮疤。车主实测显示,这款选装价4.2万元的部件既无法有效导流,也难以产生下压力,被讽为“最贵装饰品”。小米承认设计初衷更多是复刻原型车造型,仅附带辅助散热功能,这与前期宣传的“赛道基因”形成微妙错位。这种技术营销的“滤镜破碎”,恰是当前新能源车企的共性困境:当零百加速、空气动力学等参数成为营销标配,用户开始用鼓风机和拆解工具反向验证产品真相。
小米的补救措施看似周全:暂停争议更新、开放限时改配、赠送2万积分。但细究之下,2万积分(约折合2000元)难以弥补用户对性能阉割的不满,而改配铝制机盖需重新排产,可能延误交付。这让人联想到其早前的公关危机——当用户因智驾事故维权时,过度依赖雷军个人IP的沟通体系显得捉襟见肘。如今虽承诺建立用户意见收集机制,但信任重建绝非积分补偿所能速成。
更深层的行业启示在于,智能汽车正在重塑车企与用户的权利边界。过去厂商可通过OTA(远程升级)单向调整车辆性能,但小米事件表明,用户已不愿做被动的接受者。正如某业内人士所言:“当车企能随意锁住方向盘后的马力,用户为何不能要求锁住方向盘前的诚意?”这种权利博弈在欧美市场更为激烈,若类似“圈速解锁”机制落地美国,恐将引发集体诉讼。
小米的困境也是整个行业的镜子。新势力车企为追求差异化,将赛道性能包装成核心卖点,却未同步构建对应的用户教育和服务体系。当1548匹马力遇上城市道路,当碳纤维材质沦为颜值道具,这种性能冗余不仅带来安全隐患,更造成社会资源的错配。正如山东潍坊303km/h飙车案所示,过度的性能宣传可能异化为道路公害。
这场风波或许预示着智能汽车竞争的下半场转向。用户要的不再是冰冷的参数堆砌,而是参与产品定义的话语权;车企不能仅靠OTA“打补丁”,而需构建从研发到服务的全周期共治生态。小米的深夜致歉,既是危机管理的无奈之举,也是行业进化的重要注脚——当汽车从机械产品进化为智能终端,唯有真诚沟通才能筑牢信任护城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