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个事儿挺热闹的,就是东风汽车旗下的一个新品牌叫“猛士”,要推出一款叫M817的新能源越野车。
这车还没正式卖呢,就先放了个大招,说要搞一个特别吓人的安全测试,让这台车去硬碰硬地撞大卡车,而且还是前后都被卡车夹着撞。
这消息一出来,大家伙儿都挺好奇的,这到底是真有本事,还是纯粹为了博眼球?
毕竟拿车跟卡车碰,这在以前的汽车测试里可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咱们先说说这台车到底是个啥来头。
猛士这个牌子,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但它的东家是东风汽车,那可是咱们国家造军车和重型卡车的老行家了。
所以说,猛士这个品牌天生就带着一股子硬汉气质,底子里就有“军工品质”的基因。
不过这回,它不走寻常路,不烧油了,改玩电了,直接冲着新能源越野车这个新赛道去了,而且目标定得相当高,瞄准的是一百万以上的豪华市场。
这就像一个一直练硬气功的武林高手,突然宣布他也要开始玩高科技,用上智能设备了,这种反差感确实让人充满了期待。
官方说这车既能带你去翻山越岭,也能让你在城里上下班开得舒舒服服,听起来是想把硬派越野和日常家用这两件事给结合到一块。
这台车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它请来了华为当“技术指导”。
现在不是流行一句话嘛,叫“遥遥领先”。
猛士M817就用上了华为最新的那套智能驾驶系统,叫ADS 4.0。
这套系统说白了,就是给车子装上了一个超级聪明的大脑和一堆灵敏的眼睛耳朵。
它通过车上装的激光雷达、摄像头这些传感器,能自己判断路上的复杂情况,比如突然出现的行人、加塞的车辆,理论上它都能处理得比人还快还稳。
这就让很多人期待,开着这么一个大家伙,在城里堵车或者跑高速的时候,是不是就能省心不少。
除了聪明的“大脑”,这车还有个特别灵活的“腿脚”。
它的后轮居然可以像前轮一样转动,而且转动的角度还不小,能达到20度。
这是什么概念呢?
举个例子,这台车的车长超过了五米,是个标准的大块头,但因为后轮能帮忙转弯,它的转弯半径只有5.2米。
这个数据,跟很多我们平时开的家用小轿车差不多。
这意味着,以后在市里那种窄小的停车场或者需要掉头的老小区里,别的越野车可能得来回倒腾好几把才能过去,而猛士M817可能一把方向就轻松搞定了。
这个功能对于解决大车在城市里“不好开、不好停”的痛点,确实是个很实在的解决方案。
当然,理论归理论,这套系统实际用起来反应快不快,会不会有卡顿,还得等车子真的上市了,大家开起来才知道。
现在咱们回到最开始那个让人心惊胆战的话题——硬刚卡车。
这次的测试是由国家级的权威机构中汽中心来执行的,他们设计的测试方案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地严苛。
整个过程分两步,第一步是“托底”,就是让车子开过一个模拟的障碍物,故意让车底盘和障碍物发生剐蹭。
我们都知道,电动车最金贵也最脆弱的部分就是底下的电池包,这个测试就是看它的电池防护能力过不过关。
第二步就更狠了,叫“前后夹击”,就是把猛士M817停在中间,前面一辆大卡车,后面一辆大卡车,然后让它们同时撞向这台车。
这种测试模拟的是高速公路上最极端的多车连环追尾事故,对车身结构的考验是毁灭性的。
为什么说这个测试特别有挑战性呢?
因为传统的越野车底盘高,重心也高,在受到猛烈撞击的时候很容易翻车。
而猛士M817作为一台新能源车,除了要扛住巨大的挤压力不变形,保证车里人的安全,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必须确保它那个巨大的电池包在碰撞中不能被挤压、不能破损、更不能起火爆炸。
这已经不单单是测试车辆的被动安全了,更是在考验整个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电池安全。
猛士敢于公开做这种近乎“自残”的测试,说明他们对自己的车身刚性和电池防护技术有相当大的信心。
他们声称车身结构强度远超普通乘用车标准,用了很多高强度钢和特殊设计。
当然,最终结果如何,还得等中汽中心公布权威的测试报告,大家都在等着看,这台国产硬汉到底能不能经受住考验。
说到市场,现在一百万这个价位的新能源越野车,选择并不多。
最直接的对手就是比亚迪的仰望U8,那也是一台集各种黑科技于一身的国产旗舰,已经抢先一步在市场上打响了名头。
猛士M817的出现,势必会和仰望U8形成一种“王见王”的局面,这对于咱们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是件好事,说明我们也能在高端领域掰掰手腕了。
不过,这个价位还有两个绕不开的“老钱”——奔驰大G和路虎卫士。
虽然它们是燃油车,但多年来积累的品牌形象和越野口碑,在很多消费者心中是不可替代的。
猛士M817想要从它们手里抢客户,光有华为的技术和惊人的碰撞测试还不够,还得拿出实打实的真本事。
这就引出了消费者最关心的一些实际问题。
比如,作为电动车,它在东北的冬天续航会打几折?
这是所有北方用户都想知道的。
它的四驱系统,在真正的沙漠、泥地里,脱困能力到底怎么样?
这些都需要后续大量的实测视频来证明。
再比如,作为一个全新的高端品牌,猛士的售后服务网点多不多?
维修保养方不方便?
一次小保养要花多少钱?
这些问题对于花了一百多万买车的车主来说,可能比那些花里胡哨的科技配置更重要。
毕竟,车是用来开的,不是用来看的。
华为的技术无疑是个巨大的加分项,但最终决定消费者掏不掏钱的,还是整车的可靠性、实用性和性价比。
现在网上说什么的都有,但真正的答案,可能要等第一批车主开上个半年一载,有了真实的用户口碑之后,才会慢慢清晰起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