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清晨,不少投资者还在睡梦中,特斯拉就在大洋彼岸给他们来了一记“闷棍”:美股开盘即跳水,尾盘跌幅扩大至4.46%,市值一夜蒸发约65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超过4600亿元。降息周期、新车上市、交付创新高——这些昔日足以让股价腾空而起的利好,如今却没能挡住资本夺路而逃。到底发生了什么?
利率“靴子”落地,高估值反而成软肋
就在特斯拉暴跌前一周,美联储刚刚宣布降息25个基点,主席鲍威尔却同步释放“鹰派”信号:未来三年合计降息幅度可能不足100个基点,远低于市场此前预期的200个基点。对利率最敏感的纳斯达克指数随即转弱,而估值仍处高位的特斯拉首当其冲——其2025年预期市盈率仍高达三位数,远高于传统车企的10-15倍。无风险利率下降幅度收窄,意味着贴现率下滑空间有限,高估值瞬间失去“安全垫”,成为资金率先抛售的对象。
新车“减配”降价,市场不买账
特斯拉选择在暴跌当夜上线两款“精简版”新车:Model 3与Model Y标准版,起售价下调约5000美元,却同步砍掉后排座椅加热、后排触控屏、自动调光后视镜,甚至连Autosteer(自动转向)也被阉割。看多者原本期待“低价放量”,但投资者很快意识到,这种“降本”本质上是牺牲品牌溢价换取销量,毛利率或被进一步压缩。华尔街多头Dan Ives直言“令人失望”,股价应声跳水。
现金流“断崖”:最锋利的空头匕首
比起“降息”和“新车”,真正让机构按下清仓键的,是二季度财报里那组触目惊心的现金流数据:特斯拉自由现金流仅剩1.46亿美元,同比暴跌89%,而资本支出却同比扩大5%至23.9亿美元。与此同时,库存周转天数升至五年新高,欧洲港口出现大批待售Model Y。市场猛然发现,曾经“卖一辆赚一辆”的特斯拉,如今却陷入“卖得多、赚得少、垫资高”的恶性循环。高利率环境下,现金流就是生命线,一旦融资端成本高于投入端收益,高成长故事便难以为继。
税收红利到期,需求提前透支
9月30日,美国联邦电动车税收抵免($7500)正式到期,消费者为抢补贴提前在七八月集中购车,导致三季度交付量虽创历史新高,却严重透支四季度订单。德意志银行调研显示,10月首周北美门店订单环比骤降40%,而同期库存积压却环比增加15%。“寅吃卯粮”的结果,是四季度销量指引被迫下调,2026年销量增速预期从30%腰斩至15%,估值模型里的“永续高增长”假设被动修正。
马斯克“分心”:政治光环反噬企业基本盘
过去半年,马斯克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华盛顿——执掌“政府效率部”(DOGE),牵头削减2万亿美元联邦支出,并深度参与2026年中期选举。政治站队为其赢得影响力,却也让特斯拉成为舆论靶心:北美多地出现针对特斯拉门店的抗议与破坏事件,德国环保组织围堵柏林工厂,中国社交媒体上“买特斯拉=资助星链”等话题发酵。品牌受损直接体现在订单转化率和复购意愿上。摩根士丹利调查显示,过去90天内,北美潜在购车者中愿意考虑特斯拉的比例首次跌破50%,远低于2021年的70%。
竞争红海:中国对手“卷”到家门口
在最大的电动车市场中国,特斯拉正遭遇“围殴”。比亚迪、零跑、小鹏纷纷把800V高压平台、城市NOA、8295座舱芯片打到20万元区间;反观Model 3,五年未换代,硬件仍停留在400V平台,智能化卖点被逐渐追平甚至反超。2025年前三季度,特斯拉在华交付增速仅3%,市占率跌破7%,而比亚迪一家就拿下35%。欧洲市场同样不容乐观,大众ID.7、现代IONIQ 6凭借本土化供应链与政策补贴,正在快速侵蚀Model Y的份额。全球两面受敌,让投资者重新审视特斯拉“一家独大”的假设,估值溢价自然摇摇欲坠。
空头“顺势而为”,期权市场火上浇油
4600亿市值蒸发,对特斯拉而言不是末日,却是一次迟来的“压力测试”。它提醒马斯克,也提醒所有投资者:再炫目的技术愿景,也要回应最枯燥的财务数字;再遥远的星辰大海,也要先跨过下一季度的现金流。降息可以放大估值,却无法替代管理聚焦;新车可以刺激需求,却无法掩盖盈利质量。当“成长”不再是默认选项,市场只会给专注、给现金流、给护城河定价。
火星很远,地球很近。特斯拉能否重拾升势,关键不在于下一次“星舰”能否入轨,而在于钢铁侠能否把视线从太空收回,重新聚焦那座灯火通明的上海超级工厂,以及全球越来越拥挤的电动车赛道。毕竟,股价不会坐火箭,它只相信脚踏实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