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的方式造车和卖车,新造车势力成功让消费者们眼前一亮:支付定金,线上下单,APP售后,连提车都像抢新款手机。刚开始,大家都觉得自己抓住了汽车科技的风口,结果风口一吹,很多人却摔得不轻。尤其是最近那些交了定金的新车主,刚以为离提车又近了一步,就发现掉进了一个“定金陷阱”。
事情是这样的:车企先收你的定金,等了几个月,突然通知你不用等了,尾款赶紧付,不然订单自动取消,定金不退。你以为交完尾款,车立刻到手?那想得太美好。车企告诉你,还得继续等——半年甚至更久。你如果是贷款买车,等于车没到,利息先付起来了。你说心疼不心疼?这操作除了让人联想到“烂尾楼”外,简直是变相聚敛。那些在楼市里供着房、等着交付的业主,如今在新能源车市场也能体会到一样的无力感。不同的是,至少最后车会到手,不用在断壁残垣前默默流泪。
究其原因,一切皆源于新造车们痴迷手机行业那套流水线打法。早些年手机抢购,付完钱一两千顶多等几个月,心里虽有不爽,但忍得住。汽车就不同了,动辄二三十万,半年利息够你再买部高端手机。“买定离手”,风险转嫁给用户。手机造车的“玩法”,一到车市,立刻成了“坑”。
更有意思的是,“重销售,轻服务”也被全面搬了过来。手机行业讲究全国铺货,全网抢购,售后那是小件时代维保,修坏就换。今年的新造车销售店遍地开花,服务站却寥寥无几。每当车主要去做个保养,地图打开,最近的维修点开出去数百公里,把“自驾出行自由”变成“自驾维权艰难”。有数据说销售店数量接近售后店的两倍,服务变成了奢侈品。曾经换个手机电板还要寄回厂家,没想到现在要修车也要跨省长途奔袭。
手机造车的快节奏,在汽车行业则变成了“割韭菜”。手机两三年一换,汽车十年起步。传统车企小心翼翼造车,历经寒热、严苛测试,命名和迭代都俨然有家族谱一般的尊严。每一代车型三五年升级一次,保证部件寿命和稳定性。这是因为车价昂贵,是家庭资产,车主希望数年后贬值慢,二手市场能做个“体面人”。新造车却把汽车变成“快消品”,一年一升级,刚提新车,价格就跳水。买新车仿佛买新手机,市场上一亮相,老款马上贬值,二手价甚至惨不忍睹。
手机造车企业更狡猾的是,通过各种“生态锁链”把车主牢牢绑住。买车送积分、附加“权益”,听着美好,实则约束。保养维修只能指定售后,连轮胎也要一家定点换,价格直接比第三方维修高一倍。如此一来,买了这家的车,就是签了“卖身契”,一年到头都在不断为企业贡献利润。原来以为买的是“新能源车省钱”,用下来才知道保险、维修、保养全是新坑,省下的电费,连维修费用都不够填。
说到底,新造车企业不过是拿手机行业的套路玩汽车,把“体验经济”变成“交钱受罪”。消费者被裹挟进“科技新潮”,其实不过是在为企业的现金流和风口争夺当试验品。有的人买车后才发现,原来最后省下的钱勉强够交一两年保险费,等再想换车时,车价如流水,自己的钱包却被大浪拍得乌青。
到头来,所谓“新体验”,只是把手机市场的混乱搬进了汽车。消费者用真金白银买经验值,换来的却是满肚子的后悔与教训。肠子都青了,想得头发都快白了,下次买车恐怕再也不会轻信所谓“智能”“便捷”“颠覆”了。新造车们到底颠覆了什么?或许只是让车主的钱包和心态同步“迭代”,一次比一次更惨。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