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产业变革与全球竞争交织的当下,人民日报将目光投向长城汽车,探寻这家民族品牌从皮卡小厂到全球车企的成长密码。其35年发展历程中,对技术自主的坚守、产业链韧性的锻造与全球化布局的深耕,共同勾勒出中国汽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轨迹。
技术自主是长城汽车安身立命的根基。环境风洞实验室里,测试车正承受着零下40摄氏度的低温“淬炼”,舱外屏幕上,35个子系统实时传输着各项性能数据。这个能模拟全球极端气候的实验室,只是企业近100亿元投入建成的试验中心的一角——这里具备2000余项新能源、热管理等领域的试验能力,为技术突破提供严苛验证。2024年,104亿元的研发投入(连续3年破百亿元)与2.3万人的工程师团队(每4名员工就有1名工程师),支撑着从智能驾驶系统到核心零部件的全链条创新,端到端大模型与九州超算中心的建成,更让其在新能源智能化浪潮中站稳脚跟。
产业链的韧性,来自于“刮骨疗毒”式的自我革新。上世纪90年代依赖外部采购的长城汽车,曾因关键部件受制于人海而步履维艰。成立内燃机公司、零部件公司的整合之路,在2018年迎来关键转折——推动零部件企业独立运营,倒逼其从“依赖内部订单”到“竞标国际市场”。如今,这些企业不仅进入宝马供应链,更让长城汽车构建起相互辅助的完整供应链体系,将“鸡蛋”放进自己掌控的“篮子”里。
全球化布局中,长城汽车走出了一条“生态出海”的特色路。泰国罗勇新能源工厂里,本土化率超50%的欧拉好猫驶下生产线,这座占地65.88万平方米的基地,遵循全球制造标准实现全面智能化;巴西圣保罗工厂即将投产,年产能5万辆的新能源车型将为当地创造2000个岗位。从产品出口到全产业链输出,其全球销售网络已覆盖17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45万辆的海外销量,印证着“中国智造”的国际认可度。
从实验室里的极端测试到海外工厂的本土化生产,从零部件企业的独立突围到全球用户超1500万的信赖,长城汽车坚持把核心技术牢牢攥在手中,在产业链上筑牢协同生态,让中国品牌在全球竞争中走得稳、走得远,这既是一家企业的生存之道,更是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免责声明:本内容为广告,相关素材由广告主提供,广告主对本广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本网发布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广告内容仅供读者参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