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智驾召回升级,监管加码,车企调整标准

11.69万辆整齐划一地被软件“拉回”,我的脑海仿佛浮现出一支巨大车队,在深夜的车库里静默地联网,等待云端下达一纸新命令。它们不像老派的召回场景——技师们群魔乱舞,螺丝刀飞舞,用户扎堆4S店;这一轮,谁也不用动手,升级发生在每辆车的芯片深处,安静得像道深夜的杀青令。只是,这安静背后,有些不安分的信号。

小米智驾召回升级,监管加码,车企调整标准-有驾

身为车主,想必第一反应是疑问:“没出问题,怎么突然召回了?”如果我是当事人,此刻可能想起年初那个烧得沸沸扬扬的智驾事故——当时,系统在高速上错判交通状况,酿出了新闻。这一次,官方说法是“L2级高速辅助驾驶在极端情况下识别不足”,字眼温柔,却让人心头一咯噔。没出实锤问题,但只要有概率触发风险,车辆就得全部召回、升级,卷起OTA(Over-the-Air,远程升级)这把“无形的螺丝刀”。

这一轮“召回”,证据链其实充满时代感。首先,全量影响,不是几台也不是几百台,而是所有在外的SU7标准版——数量占累积销量近三分之一。其次,问题不是机械硬伤,也不是设计缺陷,而是算法的侥幸和系统的边界。最后,方案极为“后现代”:用户在车内点点确认,后台“咔”地升级,所有漏洞都在代码层“悄悄修完”。召回公告只是告知书,“维修现场”成了每个人的停车位。

说实话,比起手动返厂,这波召回方式成本极低,效率极高。但把普通系统更新按“召回”论处,实则源自监管的新指令。按照今年市场监督总局与工信部的监管趋势,智能网联汽车的OTA升级正被盯得死死的。区别于过去那种“悄咪咪推送”,现在哪怕是一次算法微调、几条程序补丁,都要“递交备案,正式公告”。很难说这是不是“自找麻烦”,但肯定不是“多此一举”。

小米不是第一个这样操作的,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OTA升级被纳入“召回”体系,本质是对智能驾驶极端场景下风险控制的重构。原先,车厂可以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不断远程刷写,修补bug;如今,用户必须知情,监管也有案底。短板从“黑匣子”浮上台面,软件公司那一套“先上线再优化”的思路,不再适用汽车行业。

这背后的推力是监管部门的焦虑,也是公众安全感的期许。今年出台的新政策,有一种很明显的倾向:不要再拿公众“试水”,每一次车企对外的技术升级都要明明白白“上交”,关键信息都要可查可溯。一边是国家标准追着算法漏洞跑,一边是舆论对自动驾驶事故的高度敏感,车企被夹在中间——一边要保证创新推进,一边要做到“无死角责任追溯”。简直像教练在健身房监督:你既要有爆发力,还得保证不会拉伤。

最有意思的,是责任认定标准也在不断拉高。“三秒定责”已成过去时,技术规范正在往“五秒”靠拢——只要在这段时间内系统接管,出事就算“人间锅”,后台写“锅”,谁都别想推给驾驶员。这种向技术开刀的姿态,可能让不少车企感到呼吸困难。数据采集、行为识别、违规限制、用户引导,一条条要求都像是精确到毫米的外科手术,谁敢敷衍,后果自负。难怪行业里有人自嘲:“造车像刷题,监管像班主任,时刻担心被点名。”

作为旁观者,我甚至忍不住想:汽车这行,已经彻底告别“扯皮扯到天荒地老”的时代了。以前合资、豪华品牌高喊“驾驶为本”,还有那么一丝“产品哲学”的优雅。现在,全民学监管,集体练“标准舞”,智驾厂商们脑门紧贴新标准,每次OTA都像高考交卷时的“短信通知”:大家都得签字,谁也别想赖账。就算没有硬件错漏,只要有软件能力边界不确定,也要来一次全体运动员的“道歉+自查”,哪怕只是“可能”、“偶尔”、“极端场景下”有隐患。

有人担心,“召回式OTA”会让车企背上负面标签,市场信心下滑。其实换个角度看,这或许正是行业去除泡沫、重建信任的开始。过去两年,造车新势力靠堆芯片、讲未来、画大饼“抢戏”,真正落地能跑通的技术少之又少。现在,标准定得越来越死,留给“试错”的空间越来越小。玩花活儿的得收敛,踏实做产品的反而有机会。

这样高度透明的监管,短期内确实会让不少厂商“掉粉”,但长远来看,正是倒逼智能汽车行业由“草台班子”转向“正儿八经的工程师文化”。本质上,技术升级是件好事。只是当升级从“后台悄悄”变成“行业聚光灯下”时,谁的代码有埋雷,谁的测试做不到位,很快就会见分晓。后浪变前浪,有时候只需要一次“公告式”的OTA。

作为行业里的“摸尸人”,对于车企的每一次升级,我都有职业性的“戒心”——明面上没问题,不等于没人翻车。把问题摊开,哪怕是自曝家丑,都比遮遮掩掩要强。毕竟“十全十美”只是PPT上的幻想,真正不出事的产品,可能就是每次都肯把失误如实上报的那个。

小米智驾召回升级,监管加码,车企调整标准-有驾
小米智驾召回升级,监管加码,车企调整标准-有驾

所以,下次你在手机上收到“召回式OTA升级”推送,别觉得是技术倒退,不如把它当作从“模糊责任”到“精确追责”的一次户口普查。也许,这才是智能汽车行业成年人的开端。

小米智驾召回升级,监管加码,车企调整标准-有驾
小米智驾召回升级,监管加码,车企调整标准-有驾

当然,理性归理性,一个开放问题还是得留给大家:当监管趋严,创新与安全的拉锯,会让谁先掉队? 是拼速度的“故事大王”,还是把一行行代码调到死磕的实干派?你怎么看,自然有你的答案。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