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比亚迪冲高端,销量有提升,品牌难卖高价

国产高端车,真的行吗?长城、比亚迪用销量回应了大家的疑问,但老板们说真话,其实心里都清楚:我们造得出好车,却卖不出高价,这事儿现在还真比较尴尬。

魏建军作为长城的掌门人,最近又站出来直言不讳:“中国车企做高端太难了!”技术不差,质量没问题,但卖个二十多万就算牛了,再往上一使劲,就像蚂蚱想越过高墙——结果不够看。就比如长城蓝山SUV,一年卖四万多辆,按理说已经小有成就,奖也拿过不少,续航、冰雪测试成绩都是一等一,售价却卡在中端区里不动。再瞧比亚迪的仰望U8,这算是国产车里敢冲一百万标价的“敢死队”,有时候月销量还真能干过奔驰G。可是仔细掰指头数,一年也就几千台,噱头大,实际份额并不高。

长城比亚迪冲高端,销量有提升,品牌难卖高价-有驾

对于高端到底成不成,魏建军承认自己没讲好“品牌故事”。你可以把发动机弄到十佳,续航测到全国第一,听着是威风,但品牌就像煮饺子,光有馅儿不行,还得有汤。奔驰宝马这些老外品牌,拍脑门一加点配置,涨个几万块,消费者还是争着买,觉都睡不着提前交定金。为啥?不光买车,还买一份历史,一种社交货币。相比之下,中国车企讲的是技术、配置和价格,故事单调,文化底蕴就是欠账。

长城比亚迪冲高端,销量有提升,品牌难卖高价-有驾

当然,国家政策层面还是雪中送炭的。海南设绿色通道、免税十几万,谁也不傻,冲着这实惠多少能助力点百万级国产车的销量。新能源车还享受补贴,地方上也打配合。小鹏、蔚来等新势力,就琢磨着把用户当KOL养,“口口相传”比广告还管用。比亚迪公开刀片电池专利,“安全”做出了品牌资产,可到头来,消费者脑子里的高端,还是奔驰奥迪那一挂。国产品牌高端化,像爬楼梯,一步三喘。

有时候还得看海外市场。长城在印尼建厂,配着东南亚性价比打头阵。欧洲人讲环保标准,欧美市场提高门槛,中国车要想卖高价,不光拼技术,绿色认证也得硬核。哪怕技术拉满,文化认同感还是一大坎。

市场的分化也在悄悄发生。小年轻愿意买个“机甲龙”,拍短视频炫酷得很。传统买家还是心里发虚,觉得开合资才“有面子”。这心理,不是谁出个新概念、联个潮牌就能立马改写的。去年懂车帝下冰雪,蓝山成绩是冠军,可进4S店,顾客宁可加价选合资。这才是现实。

长城比亚迪冲高端,销量有提升,品牌难卖高价-有驾

归根结底,品牌的事儿慢工出细活。长城拉着故宫出联名,想沾点文化氛围,效果好不好还得看市场脸色。只靠一次次政策利好、补贴拉动销量,治标不治本。堆销量容易,烧钱攒品牌难,这才是真正的世纪难题。

另一个“反差萌”在这里:仰望U8虽说卖到百万级别,部分人当成国产高端的突破典范。可也有人冷眼质疑:“创新呢?就电动底盘,噱头而已。”观点一大堆,但数字很诚实,八千一年的销量离“爆款”还有不小差距。

补贴的确是一时扶上马。新能源车免税省下几万,买车人乐开花。但一旦进入存量市场,靠优惠揽来的客户,能扛几轮降价潮?真要把品牌做高端,还得靠消费者愿意给价值埋单。年年烧钱补贴不是长久之计。

魏建军说得明白:国产车最大的问题,不是造不出技术、攒不出配置,而是消费端一直戒不掉“面子”情结。你让一个50岁的“老炮儿”在婚礼上开国产高端,他心里多半还是别扭。“和奔驰宝马一个段位”的自信,需要社会共识慢慢熬。品牌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抠出来的。

长城比亚迪冲高端,销量有提升,品牌难卖高价-有驾

现在的中国车企,就在这样一种悖论里折腾。技术上三分快,价格死卡中端。品牌气场想压过老对手,没有老酒香。政策措施顶一顶,远远不够。年轻人也许尝鲜,主流还在观望。国产高端过不去的“门槛”,不在工厂,在每一个消费者的认知里。

总结一句——技术上去了,品牌才刚上路。高端,既是油门,也是刹车,需要耐力,更需要时间。你说以后国产高端车行不行?未必行,但也未必不行。关键看谁熬得久,谁能把“高端”的故事讲进国人的心坎里。

长城比亚迪冲高端,销量有提升,品牌难卖高价-有驾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