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月汽车出口榜单一出来,宋PLUS DM突破10万台,居细分市场第一名。这事我一看到,就觉得国产SUV的崛起真是实打实的。不知道你们注意没有,去年它还算是个偏向家用的车型,今年突然变成了出口明星。我身边倒是有个朋友,之前买的还是合资SUV,现在换了国产,竟然还挺开心:
价格真便宜,性价比可以说是碾压对手了。
而且,这车的微调在海外市场特别敏感,比如温度变化、路况,竟然比我预估的还要强。这让我想起一个点——什么让国产SUV能搞定海外客户?是不是研发上进步得太快了?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自己也琢磨,估算一下:宋PLUS DM的出厂价在12万左右(这是个粗略估计,可能有些地方价格差),在出口时,关税加上物流,批发价大概在15万以内。可到海外市场,卖到中低端市场时,15000美元左右都能成交。这样算下来,除了物流和关税费用,这车作为国外售价,利润还能堪用吗?
按国内价格算,基本到手的利润点在2-3万左右。对比起一些传统的合资,国产的成本结构调整得愣是厉害。这也让我有个疑问:国产车在技术研发上的隧道到底到什么程度?一直觉得,技术成熟其实就是某个门槛突破后,成本降低、品质稳定的结果。
问一下:你注意到最近几款国产SUV,中控屏幕的反应速度和界面设计,有没有明显进步?我个人觉得,比起去年略微生硬的操作,这次变得更顺手了。是不是背后有个研发团队在悄悄升级?还是说国内供应链的芯片快了?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相册,看到去年拍的照片,那时的宋PLUS还只是在国内试水,车身线条端端正正的,但没有现在这股国际脸那样学派化和娱乐感。总结这么多年,我觉得国产SUV的优势还是在适用性——不管是在城里堵车,还是在乡间崎岖,表现都不错。这算是一种生活适应性吧,别高大上脱离现实。
但这点我也反复问自己:出口销量的上涨,是不是只靠价格友好和整车品质就可以维持?我觉得技术底板和供应链稳定性,也占很大比重。
你们会不会觉得,我说的这些太行业内卷了?其实我也很嫌麻烦,把国产SUV越做越强,消费者也越容易接受,压力自然就越大——尤其是合资品牌的怼力度不减,哦,别以为只有价格战才能赢。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我:这么快的增长,未来的竞争会变啥样?难道国产SUV真能X到海外市场的主流?或者,其实我们一直都低估了那些隐形冠军背后的技术秘密?(这段我没怎么进去想过,感觉可能会是供给链更强了,比如芯片和软件都能本土合作解决)
我还记得某次修理工说:现在车用芯片都得供著,一车要用不少,只要供应链一出问题,那全乱了。他语气虽随意,但我心里却想,这背后是不是代表国产供应链的硬核?
像我这个局外人看,国产车的品质跟海外车的差距越来越拉近,但真正打破的是那轻微的耐久度 taboo——我也听说芯片和供应链的关系,基本可以比喻为吃米饭:米越新鲜,蒸出来越香。
对了,还得说一句,良品率如果达到7成以上,那生产成本就够稳了。其实我对国产品牌的研发没有那么乐观——没有我想象得那么自主,但一部分技术可能是买的,就像你买个二手手机,花少钱用得还不错。
这会让我觉得,国产SUV的崛起,更多在于组合技。比如说,外观和配置像卖萌的外壳,底层软件和硬件其实已经用上了许多国外成熟的设计。说实话,这样拼接也很符合国内市场的接受度:喜欢漂亮、实用、价格还低。
一个问题:很多人说国产车的零部件都不可靠,实际情况你怎么看?我倒觉得,像这次出口的宋PLUS DM,发动机和底盘硬件绝对在行业里算良心货。真的有人在意这点,或者说,你对国产品牌的信赖线到底拉到哪?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好像很多细节都还没琢磨透。这车除了价格和配置,海外买家还能看重什么?可能动力,或者就是品牌形象这种无形资产?但目前,国产SUV能突破10万辆,我觉得最基础的还是满足日常——走得了远,修得快,价格还实在。
还真有点好奇:国产车出口暴涨,是不是策略里留了一手?比如说补贴、政策、还是海外合作关系?或者,其实就是基于国内市场的累积,溢出到国际市场的潜力股?虽然还不能说全解决,但起码可以看到一条路。
这年头,卖车再也不是单纯卖了,还得考虑供应链、技术、市场和心理——是不是所有这一切,才使得国产SUV这次逆风而上,稳稳闯出了榜单第一的位置?
你们会不会觉得,这些细节其实都藏得挺深?我还在琢磨,未来的技术,或者说供应链的硬核到底是什么样子。有没有可能,国产车最后会变成那个无所不能的存在?反正我自己还在观察,心里那点期待和疑问,就是这么反复折腾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