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宣布将在2027年进军欧洲市场,有人欢喜,有人忧愁。欢喜的,是中国智造走上更广阔的世界舞台,看似又一场山海奇遇即将开局。忧愁的,则是小米到底做好了准备去欧洲吗?别忘了,欧洲车市不是淘气堡,更像铁血角斗场。能赢得一块面包的人,往往不是凭着远大的梦想,而是靠着扎实的实力和精准的策略。
其实小米的“欧洲梦”并不是最近突如其来的。早在今年3月,就有消息传出他们在德国慕尼黑设立了研发中心,还紧邻宝马总部,仿佛昭示着他们不是来打水漂的。这家研发中心还吸引了重量级人物,比如前宝马技术总监鲁道夫·迪特里希,以及特斯拉Model Y空气动力学负责人瑞卡德·艾瓜贝拉·马考。翻译成人话,就是“我要造车,你们负责把它做得跑得快又安全”。
事实上,小米SU7已经在国内引发了一轮抢购狂潮。官方披露,交车平均等待时间达到41周,另一款YU7更是夸张,直接飙到58周。用小米总裁陆奇的话来说,国内市场还没吃饱,海外暂且等等。但七月里,一辆挂着德国牌照的SU7 Ultra悄然亮相欧洲,仿佛向世人宣告:“我准备好了,欧洲不能没有我。”雷军直播时也一再强调,优先满足中国客户,海外市场2027年见面。耐人寻味的是,这一切都在有条不紊推进,仿佛已经算好了时间点,只待风暴来临。
不过,小米汽车要打入欧洲,第一道坎儿绝不是“我要去”,而是“我怎么去”。产能问题像一道鸿沟横在眼前。国内订单都排队到明年了,哪来的多余车辆送欧洲?所以,问题来了,是在欧洲建厂,还是在中国生产后组装发货?前者意味着高额的投资和复杂的审批,后者则可能因为运输成本和政策壁垒陷入泥潭。这不是“小米式快问快答”,而是残酷的欧式大考。
产能是第一道锁,销售网络则是第二道密码。看看零跑汽车的出海套路,依靠Stellanis集团的资金、技术以及销售网络,将通行证牢牢握在手里。小米如果没有类似的销售体系支撑,雷声大雨点小,欧洲市场不会给它留面子。毕竟,德国人买车讲究的是品牌底蕴,法国人买电车是情怀和性价比,意大利人则关心速度、设计和实用性。没有渠道和本地化团队,只有论坛里的一片好评,最后也只是“互联网的艳遇”。
财报方面,小米汽车业务第二季度创造了206亿元营收,电动汽车和人工智能等创新业务的毛利率稳步提升,达到26.4%,远高于去年同期的15.4%。亏损在进一步收窄,营业亏损降至3亿元。销量更是猛增,二季度售出81302辆,较去年增长近两倍。数据看起来很美,月度或季度盈利指日可待,也就难怪有人认为进军欧洲新一轮业绩大潮呼之欲出。
可对雷军来说,算盘打得再响,也必须面对欧盟的技术标准、环保政策、税收障碍以及群众那天生挑剔的审美。欧洲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早已满地荆棘,特斯拉刚刚收获,大众、宝马这些本地大佬更不是吃素的。小米要过关,绝非单靠一个热搜就能打开局面。欧洲消费者不会因为网络人气买单,更看重的是可靠性、售后、品牌历史,以及“欧洲制造”的那一抹自信。
转念一想,其实小米进军欧洲的最大挑战,是能否克服“非典型中国制造”的标签。国产车扎堆出海,低价高配已成惯例,但这并不是欧洲市场最渴望的东西。在处理产能、销售网络、品质标准、本地化团队乃至文化适应上,每一步都需步步为营,小米要靠的是技术实力和整体战略,而不是情怀或速成。
所以,2027年小米汽车能否在欧洲市场站稳脚跟,已不再是“去不去”的问题,而是准备“如何去”,以及是否有底气拿出一份足够创新和踏实的答卷。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路上,不再是单纯的价格战,更是一场关于品牌、信任、服务的全面攻防。最后,小米能否打开这扇门,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最真实的答案。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