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车忙着内卷,特斯拉不降反涨!国产车该学学什么叫格局?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国产车忙着内卷,特斯拉不降反涨!国产车该学学什么叫格局?-有驾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小米首款SUV车型YU73分钟20万订单、18小时锁单量冲破24万的数据,让整个行业都坐不住了。有人质疑数据真实性,但细想便知,作为港股上市公司,小米若在销售数据上动手脚,面临的绝不仅是舆论压力。真正值得玩味的是特斯拉的应对策略——国产车企忙着降价撕扯时,这家全球电动车巨头却默默给Model 3和Model Y换了新电池、优化了软件系统,续航里程突破750公里,百公里加速挤进3秒俱乐部,部分车型甚至逆势涨价。这一手“不跟风、不内卷”的操作,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醒了沉浸在价格战中的中国车企。

要理解特斯拉这步棋的深意,得先看懂中国新能源市场的“内卷”病根。过去三年,国内电动车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多数企业走的是“堆配置、拼价格”的老路。某新势力品牌曾创下“上市48小时降价3万”的纪录,另一家车企甚至推出“锁单补贴5000元抢竞品客户”的营销手段。这种恶性竞争直接导致行业利润率断崖式下跌——2024年国内新能源车企平均毛利率仅12%,而特斯拉同期毛利率仍稳居18%以上。企业把精力全耗在价格战上,技术研发的投入必然缩水。某头部车企工程师私下透露:“去年我们砍掉了30%的电池研发预算,全用来补贴终端优惠了。”

国产车忙着内卷,特斯拉不降反涨!国产车该学学什么叫格局?-有驾

特斯拉的“反向操作”恰恰戳中了中国车企的软肋。以Model Y长续航版为例,新款通过4680电池包和全新热管理系统,在保持31.35万元售价的同时,将续航从660公里提升至750公里。这种技术突破带来的产品力提升,远比简单粗暴的降价更有杀伤力。就像手机行业,当年苹果用A系列芯片和iOS系统建立护城河时,国产厂商还在比拼“谁家手机送的话费更多”。历史总是惊人相似,今天特斯拉正在复制苹果的路径——用技术壁垒构建竞争壁垒,而非在价格泥潭里打滚。

75%的特斯拉车主购车时最看重“技术先进性”,而国产新能源车主中,62%的人坦言“价格优惠”是首要因素。这种价值取向的分野,解释了为何特斯拉能在均价30万以上的市场站稳脚跟,而多数国产车企仍在20万以下区间厮杀。更值得警惕的是,过度依赖价格战正在透支品牌价值。某二线新能源品牌去年累计降价5次,结果年度销量不升反降,经销商直言:“客户现在都在等下次降价,谁还敢现在下单?”

国产车忙着内卷,特斯拉不降反涨!国产车该学学什么叫格局?-有驾

特斯拉的“不降价哲学”背后,是其对产业链的深度掌控。上海超级工厂的本土化率已达95%,但特斯拉并未将成本优势转化为价格武器,而是反哺到产品升级中。这种策略需要极大的战略定力,毕竟短期内可能面临市场份额被侵蚀的风险。但从长远看,当行业完成洗牌,技术储备深厚的企业终将胜出。就像当年功能机时代,诺基亚靠价格战称霸,最终却被苹果用智能手机颠覆。这个教训,中国车企不该忘记。

比亚迪通过垂直整合模式在10-20万市场攻城略地,蔚来用换电服务构建差异化优势,这些探索同样值得肯定。但整个行业需要警惕的是,不要陷入“为降价而降价”的恶性循环。某行业协会秘书长曾警告:“当车企把利润都让给消费者,谁还有钱投入下一代技术研发?”这番话值得深思。

国产车忙着内卷,特斯拉不降反涨!国产车该学学什么叫格局?-有驾

站在消费者角度,我们当然希望买到更便宜的车。但作为行业观察者,更期待看到中国车企能在价格战之外,找到第二条增长曲线。或许可以学学特斯拉的“阳谋”——把省下来的营销费用,变成实打实的产品升级。当某天中国品牌也能像特斯拉那样,用技术革新而非价格跳水赢得市场,那才是真正值得骄傲的时刻。

(数据来源:乘联会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报告、特斯拉财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
(新闻来源:财新网《特斯拉中国逆势涨价背后:4680电池量产突破》、36氪《小米YU7大定数据背后的行业焦虑》)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