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智能汽车产业的黄金十年,中国不缺造车新势力,但缺能在全球Tier 1体系中打破垄断的供应商。德赛西威,这家起步于1986年的汽车电子企业,正在持续成为那个“破局者”。2025年上海车展上,它不再是“配角”,而是站在了智能座舱、智能驾驶、AI平台、软件生态的最前沿。本文将从五个维度全面解构这家企业的突围之道、技术雄心和面临的考验。
一、2025上海车展:德赛西威首次“抢C位”的背后
如果说往年的车展,德赛西威还只是“藏在汽车里”的著名电子供应商;那么在2025年,它的展台、人流量、产品方案、媒体曝光度,全都跃升至世界一线Tier 1的级别。
1.1 三大展示维度:从硬件到体验设计
新一代智能座舱亮相:以“亲子互动、健康监测、感知场景”为核心理念,打造可陪伴、可感知、可自定义的座舱生态。
在全栈研发和AI技术的应用下,带来了具有全新体验的模拟家庭场景,配备心率、情绪识别、儿童状态监测等新功能。
新一代智能座舱强调了“情绪AI+实时人机交互”的车内体验革新。它与中国社会普遍进入到社交需求、尊重与自我尊重需求的较高层次时代高度吻合。
X9SP平台联名发布:与SemiDrive芯驰科技联合推出的X9SP芯片平台,赋能下一代座舱域控制器(DS06C),带来12核CPU、高算力NPU。
解决了当前主流座舱“资源调度效率低、功耗高”的问题。在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智能座舱解决方案。
支持3D UI、全域投影、空间音频等未来化交互方式。并将为更多车型和新车主带来最新一代的座舱体验。
IPU14智驾平台首秀:集成NVIDIA Thor芯片,支持L2+到L4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展示了与头部主机厂联合研发的成果车。
具备千TOPS级别AI计算能力。可以满足多新一代传感器融合(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的高负载需求。为向理高阶自动驾驶提供技术条件。
模拟展示了城市领航+泊车代驾+高速通勤的多场景切换。将会结合车路云协同(V2X)+ AI大模型,进一步提升自动驾驶的泛化能力(适应更多复杂场景)
1.2 不再是“幕后英雄”的信号
这届车展上,德赛西威以整套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能力出圈,而非单一硬件堆砌。这种“由供应商转为平台商”的角色变化,不只是秀肌肉,更是向外界明确释放一个信号:中国Tier 1已不只是跟随者,也能定义“汽车大脑”的形态。
二、从1986到2025:一家低调Tier 1的进阶路径
汽车行业人士都知道,德赛西威其实不是突然爆发,而是一家用了30多年耐心、不断蜕变、步步为营的企业。
2.1 初期:从家电到汽车的“隐身演进”
1986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南中国的惠州,迎来了一场荷兰飞利浦、香港金山与惠州工业发展总公司三方的伟大碰撞。而这个碰撞的结果,诞生了一家专业于汽车音响系统的生产商——中欧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也就是德赛西威的前身。在这个时期,公司以飞利浦作为商标,开拓中国汽车电子前装和后装市场,飞利浦汽车音响(PHILIPS CAR SYSTEMS)在市场上获得广大车主用户青睐,成为汽车音响的知名品牌之一。
1998年,随着德国曼内斯曼威迪欧入主飞利浦汽车音响系统,公司的商标从PHILIPS变更为VDO。
2010年西门子VDO退出后,德赛西威独立运营,悄悄积累研发底座、人才队伍、客户基础。
2.2 成长阶段:乘中国汽车电子崛起之风
2008年起,赶上中国汽车电子加速发展期,德赛西威成为长城、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的座舱核心供应商。
2017年在深交所上市,开启资本驱动的扩张,研发投入逐年翻倍。
2019年收购德国天线企业ATBB,构建起“座舱+通信+导航”核心组合。
2020年开始全球化战略,建立欧洲技术中心(魏玛),与奥迪、大众等展开合作。
2.3 业绩数据:稳健扩张但不激进
2023年营收:21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
2024年营收:276亿元人民币,在更高的基数上又同比增长26%!
德赛西威的客户已基本上涵盖中国所有的自主品牌、合资车企及新势力,也在海外车企提供相关产品:
1. 国内车企
传统自主品牌:
一汽、上汽、广汽、长城、吉利、长安、奇瑞、比亚迪等。
造车新势力:
理想、小鹏、蔚来、哪吒等。
商用车/客车:
宇通、中通、金龙等等。
2. 国际品牌
大众集团:
为大众MEB平台(如ID.系列)提供信息娱乐系统。
丰田、本田:
供应部分车型的仪表盘及车机系统。
Stellantis:
欧洲市场车载显示屏供应商。
3. 新兴合作
华为HI模式车型:
参与问界等车型的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开发等。
Robotaxi公司:
与Momenta、文远知行等合作L4级自动驾驶硬件。
总结一句话:德赛西威不是靠“讲故事”崛起的企业,而是靠“一个个车型项目+一代代技术平台”堆起来的技术铁军。
三、和博世、法雷奥“平起平坐”了吗?还差什么?
十年前,当我们将德赛西威与竞争对手作对比时,往往是航盛、华阳、彼时的外资友商主要是松下、歌乐等;现在,当我们将德赛西威与竞争对手作对比时,则会和博世、法雷奥、麦格纳、佛吉亚对比。
3.1 从业务结构看“相似”
在智能座舱这个子领域,德赛西威已经具备与国际Tier 1对标的实力,尤其在中国市场落地速度和客户反应时间远超国际对手。
3.2 但差的不是技术,而是“体量+话语权”
技术:德赛西威核心产品在SoC平台、屏幕、操作系统、语音引擎等领域都有国产方案。国内市场占有绝对优势。
生态+标准话语权:博世、法雷奥长期参与ISO标准、主导CAN/LIN/Ethernet协议,而德赛西威多依附于合作伙伴。
软件能力:博世已经拥有全球2万+软件工程师,德赛西威虽多年前即建立并不断扩充软件中心,但规模和积淀仍在扩张阶段。
主机厂绑定深度:博世与奔驰、大众、宝马等合作超20年,德赛西威虽和比亚迪、蔚小理等深度绑定,但国际中高端客户仍在开拓。
可以看到,德赛西威已在智能化单项技术上具备博世级竞争力,但还需构建“系统性影响力”和“生态话语权”,才能真正站上全球Tier 1的塔尖。
四、AI+元宇宙+软件定义汽车:德赛西威的终极进化?
德赛西威真正野心不止是“Tier 1”,而是正在转型为一个集“硬件+软件+云+AI+数字孪生”为一体的未来汽车技术平台公司。
4.1 软件即服务(SaaS)+座舱OS系统演进
推出自研座舱操作系统,支持多域融合、OTA升级、信息安全闭环。减少对外资操作系统的license费用,规避潜在制裁风险。
推出“座舱App Store”概念,让用户定制仪表盘布局、HUD界面、语音角色等。为“舱驾一体”铺路
建立软件开发工具链,与黑芝麻智能、百度Apollo等共建开放生态。提升车企定制化效率
4.2 构建以AI为核心的“感知+认知”体系,以期实现从硬件供应商向智能化全栈服务商的战略跃迁,并将影响对汽车产业的技术路径、商业模式和竞争格局。
智能语音、情绪识别、唇动识别、人脸支付已应用于多款车型。
引入大模型能力,构建“车内AI助理”,能预测用户意图、提供主动服务。
利用车端大数据训练车内语义引擎,实现“车内GPT”的早期形态。
4.3 开展元宇宙技术的边界尝试,助其从传统汽车电子供应商向未来出行科技平台转型
与国内某头部游戏引擎公司合作,试图将3D虚拟人、数字仪表、自定义空间引入车内。
模拟场景驾驶、多人虚拟会议、数字宠物陪伴等应用被测试。
在内部提出“虚实融合体验层”(Mixed Reality HMI)概念框架。
趋势结论:德赛西威已经不满足于“车载电子”这个定义,它正从零部件供应商走向“虚拟空间与真实汽车融合”的交互平台提供者。
五、未来挑战与建议:德赛西威的“新十年战役”
5.1 挑战一:中美技术脱钩与国际市场风险
芯片依赖NVIDIA、TI、瑞萨,容易受限于出口政策;
开拓海外客户,尤其欧美OEM时,政治壁垒成为长期隐忧。
→ 建议:建立自主SoC战略联盟或扶持国产替代合作伙伴;加强海外本地化研发团队建设。
5.2 挑战二:软件开发能力仍需突破
系统软件底层积累不够,工具链依赖外部;
高级ADAS/座舱OS与算法平台仍需领军型人才和经验沉淀。
→ 建议:设立全球人才招聘中心,向消费电子行业引进顶尖算法、操作系统、HMI专家;构建自有代码仓库体系。
5.3 挑战三:中国Tier1的客户“绑架效应”
太过依赖几个头部客户(如比亚迪、蔚小理),使技术路线被动。
客户掌握议价权,毛利空间压缩。
→ 建议:做“产品平台化+工具生态化”,提升自身议价能力;同时扩大海外客户占比,减少客户集中度。
结语
在新能源与智能化彻底改变汽车游戏规则的时代,德赛西威或许正站在“中国Tier1”的最前列。它不像造车新势力那样张扬,但它比任何人都更接近“汽车大脑和感知”的核心。在下一个10年,德赛西威能否站上全球汽车电子产业顶端,取决于其能否在 技术突破、生态掌控 和 全球化布局 三个维度实现战略跃迁。它有机会不只是跟跑、对标,而是制定规则。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老皮,20年汽车电子行业老兵,12年HRD/猎头经验+8年经营实战经验,社会保障学、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心理学三大学科研究生背景。专注汽车电子产业的人才战略与组织发展,既懂业务,又通管理之道。
在这里,与您分享行业洞察、人才趋势、团队管理心法和职业转型智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