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破局——五菱工业技术突破背后的民族汽车工业崛起之路

4月23日,第21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会(以下简称“2025上海车展”)盛大启幕,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菱工业”)展台上人潮汹涌,展出的几类零部件闪耀着银色金属光泽,其中的技术含量如同中国智造的密码,解码着五菱工业这家民族企业从"制造"向"智造"跃迁的雄心。

创新破局——五菱工业技术突破背后的民族汽车工业崛起之路-有驾

“卡脖子”:一根钢管的轻量化革命

五菱工业展台中央的超高强度钢管热气胀成型部件,记录着中国汽车工业"减重增荷"的突围史。这项打破国外垄断的技术,壁厚误差控制在发丝直径级别。"传统冲压工艺材料利用率不足60%,而我们达到90%以上。"五菱工业技术中心总经理马果介绍道。这项技术已为比亚迪、长城等高端车型锻造出减重30%的A柱管,让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安全与续航的平衡木上走出优雅舞步。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驱动下,汽车轻量化已成刚需。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到2030年,单车平均减重需达40%以上才能满足排放法规。五菱工业的热气胀成型技术恰逢其时,不仅破解了"既要轻如鸿毛,又要坚若磐石"的行业难题,更带动了上游特种钢材产业的升级。宝钢、鞍钢等企业相继开发出2000MPa级热成型钢,形成从材料研发到零部件制造的完整国产化链条。

作为国内首条热气胀成型生产线,对目标零件的冷却液流速及温度参数控制,对高温零件快速冷却淬火,速度可达30°C/s,最终成型产品抗拉强度达到2000MPa,远超常规冷冲件及热成型件。这条"智慧产线"不仅承载着五菱工业向高端零部件进军的决心,更托举起中国车企轻量化转型的集体突围。当行业还在为每公斤减重成本纠结时,五菱工业已通过规模化生产将单件成本显著降低,为全产业链提供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创新破局——五菱工业技术突破背后的民族汽车工业崛起之路-有驾

技术自强:电驱系统的中国方案

展台上第四代三合一电驱总成异常瞩目,其97%的传动效率背后,是五菱工业对驱动技术的十年深耕。"当国外企业还在讨论技术封锁时,我们的电驱桥已配套超150万台。"五菱工业技术中心总经理马果的言语中透着底气。T型电驱桥通过行星排+螺旋伞齿轮创新结构,在提升15%承载能力的同时,为新能源商用车腾出30%的底盘空间——这种"毫米级空间革命",正重塑着城市物流车的运力格局。

市场需求的变化催生技术迭代。随着中国城镇化率突破65%,城市物流车日均行驶里程激增至300公里,对电驱系统的效率与可靠性提出更高要求。五菱工业的应对策略极具前瞻性:针对冷链物流车开发的低温电驱系统可在-40℃环境下稳定工作,电池保温能耗降低40%;为快递运输车定制的智能能量管理系统,通过OTA升级实现续航动态优化,帮助物流企业节省可观的电费。

当前,全球新能源商用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为五菱工业打开了更广阔的舞台。在印尼雅加达街头,搭载五菱工业车桥的新能源轻卡穿梭于热带雨林与摩天大楼之间;在巴西圣保罗港,中国制造的驱动系统助力当地物流车队碳排放显著下降。这些跨越山海的中国技术,正在书写全球绿色出行的新注脚。

创新破局——五菱工业技术突破背后的民族汽车工业崛起之路-有驾

整零协同:构建产业命运共同体

多年前,五菱工业高瞻远瞩部署"强链补链"战略图,勾勒其生态雄心。经过不断努力,如今,从自主研发甲醇发动机到氢内燃机点火成功,从智能线控底盘到800V高压平台兼容技术,五菱工业用"材料-工艺-部件-系统"的全栈自研能力,为合作车企筑起技术护城河。

2024年,上海前瞻中心的落地,更将仿真分析、测试验证与研发创新三大平台深度融合,如同为汽车产业链安装上"最强大脑"。

在西南地区产业集群,五菱工业的创新涟漪正在扩散。其与产业链伙伴共建的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打造新质生产力,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在产学研上,五菱工业与多所高校形成合作,其中与重庆大学开展镁铝合金方面的项目合作、与武汉理工进行电气桥方面的开发,与大连理工等高校针对高强钢的成型方面进行项目合作。通过产学研的方式探索前瞻项目,突破行业内卷之外,推动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集体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此外,"我们与整车厂的合作已超越简单配套,进入联合定义产品阶段。"五菱工业副总经理李建强在谈到与车企联合开发的项目时说,这种深度融合的产业链协作形成价值链整合,使得五菱工业在内卷严重的形势下走出了一条充满光明的发展道路,正是李建强所言:“我们自己要走的一条路”。

创新破局——五菱工业技术突破背后的民族汽车工业崛起之路-有驾

向新而行:民族工业的星辰大海

本次展出的H15T与H25TC混动总成也是五菱工业的亮点产品。产品基于高度集成化设计、快速响应电磁离合器技术、低摩擦与轻量化优化、多燃料兼容与低碳化等核心技术路线,实现了高效能、低能耗与多元场景适配。

据五菱工业总经理助理、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锋介绍,当前新一代超高效能的混合动力系统的落地,是五菱柳机秉承几十年来的发动机开发与制造经验,整合已构成的新能源汽车电机及电机控制器零部件发展能力的体现,它们也是五菱工业混动技术路线的核心优势。

2024年,五菱柳机《高效率高性价比的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通过广西重大科技专项验收。刘锋强调,未来,五菱工业动力业务将坚持“发动机技术升级,新能源集成应用”双擎驱动,以广西汽车集团“菱势工程”为引领,打造国家级中小排量节能混合动力系统产业单项冠军企业。

当H25TC混动总启动时,其低至38分贝的运转声恰似中国智造的静默宣言。这款兼容甲醇、氢燃料的混动系统,承载着五菱工业对能源多元化的前瞻布局。搭载该系统的重卡燃料成本较柴油车降低35%,为氢能商用车商业化探路。

创新破局——五菱工业技术突破背后的民族汽车工业崛起之路-有驾

除了新技术,五菱工业的全球化布局更显战略定力。印尼、印度发动机年产能达 50 万台,这些跨越国界的工业血脉,正将"一带一路"倡议转化为具体的技术语言。新能源电驱桥产品已成功出口越南、巴西、肯尼亚、伊朗等市场,全球化布局稳步推进。

从柳州到上海,从雅加达到圣保罗,五菱工业用200万台零部件的年产能、95%以上的焊接合格率、突破90%的材料利用率,在冰冷的钢铁中注入创新的温度。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制造从规模优势向质量优势跃迁的集体叙事。

创新破局——五菱工业技术突破背后的民族汽车工业崛起之路-有驾

未来之战:在变革浪潮中锚定航向

面对智能电动车的下半场竞争,五菱工业的布局已显露锋芒。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是核心优势,从超高强度钢材料研发,到液压胀形等工艺创新,再到 6 个广西智能工厂的数字化生产,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自主把控,确保了技术领先、成本可控与品质卓越。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电驱桥技术研发上,提前布局规划多种结构类型的技术平台并行研发,率先推出代表未来发展趋势的同轴式电驱桥并实现商业化落地。

当前,五菱工业市场表现强劲,在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产品广泛应用于上汽通用五菱、长城、福田、奇瑞、比亚迪、长安等 30 余家车企,服务范围覆盖国内众多主流汽车品牌;扬帆远海开拓印尼、印度制造基地,成功拓展了韩国现代等国际客户;向海图强,新能源电驱桥产品成功出口越南市场;动力系统与多家国际车企达成战略合作,产品已成功出口巴西、肯尼亚、伊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化布局稳步推进。

市场需求的嬗变催生无限可能,在更宏大的产业变革中,五菱工业正从“广西制造业单项冠军”向"全方位的零部件解决商"转型。

结语

当车展观众驻足于五菱工业展台,他们触摸的不仅是冰冷的金属部件,更是一个民族汽车工业的铮铮铁骨。在这里,每个零部件都在诉说自主创新的决心,印证产业兴邦的初心。从热气胀成型的微观革命到全球布局的宏大叙事,这场始于柳州工厂车间、辐射全球汽车产业链的变革,见证了中国制造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历史跨越。

当世界汽车产业版图重构的钟声敲响,五菱工业的故事,正是中国智造崛起的最佳注脚——它不仅是零部件技术的突破,更是一个民族在高端制造领域收获荣耀的宣言。

本文为汽配圈公众号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