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比亚迪汉L这三个月的销量数据,我真是有点坐不住了。6月零售才卖4148辆,而批发量却冲到1.1万多台,两万多台库存压在经销商手里——这还是那个号称要“干掉BBA”的爆款汉L吗?上市时风头无两,激光雷达+双Orin芯片、2.7秒破百、5分钟充400公里,每一项都像是为“王炸”准备的。可现实是,市场买账的力度远不如预期。都说“终端不认,再牛的技术也是空谈”,那问题来了:汉L到底哪儿没对上消费者的胃口?今天,我就带大家扒一扒这台“技术过剩”的旗舰轿车,看看它值不值得你现在下手,还是等等降价?
外观:低调得有点过头了?
先说外观。汉L EV延续了比亚迪“龙颜美学”的家族设计,前脸更扁平、线条更锋利,尤其是那对细长的LED大灯,配上主动式进气格栅,确实有旗舰范儿。风阻系数做到了0.207Cd,这在同级别里算是顶尖水平了。但问题也出在这儿——太“比亚迪”了。你走在街上,能一眼认出这是台汉,但很难说清是汉L还是老款汉EV。反观小米SU7,哪怕你没看过实车,光听名字都知道它要“对标保时捷”,那种设计上的侵略性和话题感,直接拉满。
我试驾时,销售小哥特意强调:“这车低调奢华,不张扬。”可现在年轻人买车,不就图个“回头率”和“社交属性”吗?汉L的设计理念还是偏成熟稳重,而小米SU7玩的是情绪价值。你说技术硬,我认;但你说它“帅”,抱歉,很多人第一眼还真get不到。
内饰:堆料足,但氛围感差了点
坐进车内,汉L的用料是真的扎实。Nappa真皮、木纹饰板、金属拨杆,加上12.8英寸可旋转中控屏,质感没得挑。全车配备12个丹拿音响,配合主动降噪,高速上几乎听不到胎噪和风噪。我特意在高速上放了蔡琴的《渡口》,低音下潜深,人声还原准,确实对得起“旗舰”二字。
但问题也来了:这内饰,像不像你爸的办公室?对称式中控、深色配色、物理按键保留较多,虽然实用,但少了点“未来感”。相比之下,小米SU7的环抱式座舱、全液晶仪表+HUD双屏交互、氛围灯随音乐律动,明显更懂年轻人的心。汉L赢在“稳”,输在“潮”。你想要的是“移动行宫”还是“科技玩具”?答案决定了你会不会为它掏钱。
动力与充电:技术领先,但用户感知不强?
说到汉L EV的“硬核”,必须提它的三电系统。基于全域1000V高压平台,支持1000kW峰值充电功率,5分钟补能400公里——这数据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我专门去了一趟比亚迪兆瓦闪充站实测,从20%充到80%确实只用了8分钟,全程功率基本维持在800kW以上,效率惊人。
但问题来了:全国有多少兆瓦闪充站?你家楼下有吗? 大部分人还是依赖第三方充电桩,而市面上99%的桩都是400V架构,根本吃不下这1000V的“大餐”。结果就是:你买了一台“超跑级”电车,却只能当“买菜车”用。反观小米SU7,虽然充电功率没这么夸张,但它兼容性好,全国都能快充,用户实际体验反而更稳定。
再看动力:后驱500kW,四驱综合810kW,0-100km/h 2.7秒——这性能,连保时捷Taycan都得让一让。我试驾四驱版时,一脚电门下去,G力直接把你按在座椅上,那种“贴地飞行”的感觉确实爽。但日常通勤,谁天天地板电?99%的用户用不到这性能,反而更关心续航准不准、空调耗不耗电。
智能化:算力拉满,落地如何?
汉L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双Orin芯片,算力508TOPS,支持城市领航、高快领航,最近还上线了“自动泊车责任全包”功能——泊车出事,比亚迪负责。这胆子够大,说明他们对系统足够自信。
我体验了它的高快领航,变道果断、跟车平稳,匝道处理也很丝滑。但在城市路段,面对加塞和鬼探头,系统还是会“急刹”或“犹豫”。高阶智驾不是算力高就一定好,关键是算法和数据积累。目前来看,小鹏、华为、小米在城市NOA的落地节奏上,反而更激进、更成熟。
更关键的是:用户愿意为高阶智驾买单吗? 很多人连L2都用得少,更别说每月订阅城市领航服务了。汉L把最贵的硬件全堆上了,但软件生态和用户习惯还没跟上。这就像给小学生配了台超级计算机——性能过剩,实用性打折。
安全与操控:比亚迪的“老本行”还在
汉L的安全配置没得黑。全系标配10气囊、电池车身一体化(CTB)技术、刀片电池通过针刺测试,这些是比亚迪多年积累的“基本功”。我试驾时特意跑了段山路,底盘调校偏舒适,过弯侧倾控制得不错,后五连杆悬架对大颠簸的过滤很到位。但要说操控乐趣?谈不上。这车开起来像一艘“电动巡洋舰”——稳,但不够灵动。
对比小米SU7,后者明显更运动,后驱调校偏后驱车特性,方向盘反馈更直接。虽然续航和充电略逊,但驾驶参与感更强。汉L适合“被驾驶”,小米SU7适合“去驾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品哲学。
竞品对比:汉L vs 小米SU7 vs 汉EV老款
维度 汉L EV 小米SU7 汉EV 老款
售价 21.98-27.98万 21.59-29.99万 19.98-27.98万
充电速度 5分钟400km(1000V) 15分钟补能510km(400V) 10分钟补能150km
0-100km/h 2.7秒 2.78秒 3.9秒
智能驾驶 双Orin+激光雷达 单Orin+视觉方案 L2级辅助驾驶
终端销量(6月) 4148辆(零售) 约2万辆(交付) 暂无数据
从表上看,汉L在技术和性能上全面占优,但小米SU7凭借更强的品牌势能和用户运营,销量高出5倍。这说明什么?现在的车市,不光拼技术,更拼“讲故事”和“造梦能力”。
库存压力大,降价是时间问题?
回到开头的数据:3个月批发3.27万辆,零售仅1.24万辆,经销商手握约2万台库存。这意味着什么?要么是比亚迪对市场过于乐观,产能铺得太快;要么是渠道压货严重,靠“虚假繁荣”撑数据。
我跟几个经销商朋友聊过,他们坦言:“现在压力很大,汉L EV提车容易,但卖出去难。客户一看同价位有小米SU7,再看看Model 3,汉L就显得‘太稳’了。”再加上比亚迪近期对汉EV老款大幅优惠,变相也影响了汉L的定位。
所以,降价真的只是时间问题。参考比亚迪以往的操作,很可能在四季度推出“限时权益”或“金融补贴”,变相降价1-2万。如果你不是非汉L不买,我建议再等等,或者直接考虑老款汉EV,性价比更高。
写在最后:技术领先≠市场成功
汉L EV是一台“技术过剩”的车。它把能堆的都堆上了:1000V、激光雷达、双Orin、2.7秒加速……但消费者要的,可能只是一台“好用、好看、好玩”的车。技术是底气,但不是全部。
它像一个理科状元,门门满分,却不懂人情世故。而小米SU7更像一个“网红学霸”,成绩不错,还会搞气氛。你说谁更受欢迎?
所以,各位车友,你们觉得:一台车,是该“技术为王”,还是“用户体验至上”?如果是你,你会选汉L EV,还是小米SU7?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另外,有老铁问我:“汉L降价后值不值得买?”我的回答是:如果降2万,四驱版裸车25万内,那绝对真香;但如果只是送点礼包,那还是再等等吧。
最后,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