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路边汽修厂越来越多挂铁门,而不是继续忙着修车?为什么新能源汽车没把油车干掉,却让汽修师傅先走上了“温饱挣扎”之路?表面看,是新能源车技术进步导致维修需求减少,修车的饭碗水也变少了。可你要是只从技术层面看这事,那就太没有生活气息了。
先想个问题,我们都说汽车是消耗品,修车是刚需,难道车子不用修了?依然有成百上千万的油车在路上跑着,它们难道不伺候了?这个问题其实扎心不扎肺,因为修是还想着修,但“修得起”——对汽修厂,还能“修到位”——对技术这事儿本身,已经都变味了。
说白了,过去汽修厂最风光那些年,其实跟油车的复杂和脆弱紧紧相连。发动机拆下装上,气门油嘴要打磨,变速箱换油清洗,三元催化这个蛋糕也是三天两头坏。每一个零件不仅坏得起,而且修得了,有些师傅一把扳手,手艺顶得住工程师设计师。从海口到哈尔滨,谁家没陪着汽修师傅喝过茶?但现在,一辆新能源车开两年可能就补补胎、贴贴膜,剩下系统自己管自己。轮胎店都还比你汽修厂忙。问题是真这么简单吗?
我们再琢磨琢磨,汽修厂生意冷清了,车主是真不修车吗?还是没地方修?其实新能源车确实故障率低,但也不是没毛病,只是修起来太麻烦太高精了,不是过去“扳手一挥靠经验”的时代了。现在修车要查电控,要电脑软件调试,甚至具体到电池状况都得数据精算。跟过去一锤子交易、谁都会点活儿完全不同了。汽修师傅的手艺和现有设备直接被吊打——不是他们不用心,是人工和传统手艺确实赶不上,这门手艺被数据和电脑按着头“教育”了。
再问一句,为啥汽修师傅不想着升级技术,学电动车修理,转型干新能源?你以为汽修师傅不想?说白了,学起来没那么容易。过去汽修靠师徒口传,很多人边干边学,“师傅带徒弟”这老路已经被技术断了半截。你去问现在十个汽修师傅,有几个能看懂新能源车电控系统的原理?不是变速箱、皮带了,是电机、电池、电控这“三电”——不是会拆就是会修。这东西你得懂编程、懂高压安全、懂电池管理,工具都要换,培训动辄几万块投资,不是光有人有店就能上手。这条路技术门槛陡增,师傅不升级就是等着饿肚子。
但你要是认为这个行业转型就只是师傅们技术不跟上,那也不地道。谁更希望师傅们出局?核心还是车企跟资本的逐利本性。想一想,为什么动不动新能源车“质保条款”就要明确列出来——不在厂家指定店修理,质保就没了?为什么芯片、电池、高压系统都强制只有品牌售后能修?这不明摆着逼人,车企要“垄断售后”挣钱。人家把技术壁垒提得比江湖门规还高,把师傅和汽修厂彻底推出产业链前端。你想自己修,风险和难度高,还可能被判刑——维修师傅破解电池管理系统被判的那案子隔三差五就冒出来。说到底,这已经不是手艺人和行业共生的问题,是厂家的市场游戏和政策“规训”下的新资本逻辑。
对汽修厂来说,危机一波接一波。国家“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本来是刺激消费,却直接让大量老旧车提前上报废名单。本来这些老车支撑着汽修厂“最后的红利期”,现在一脚踢飞,汽修厂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了。一边是新车“没得修”,另一边老车提前退市,那你让楼底下那些汽修师傅喝西北风吗?
培训机构和部分有远见的汽修厂已经在行动,砸钱买新设备,给师傅们集训新能源车技术。但你要知道,行业薪资已经接近天花板——新能源维修工月薪大城市能上两万,外行人听着眼红,实则是供不应求的局面。还不是所有师傅都有机会转型,很多老技师压根不愿换赛道,年轻人又对汽修兴趣不大。现在全行业技术人才缺口超80万,真正懂行的不过10万,而且都是宝贝疙瘩。
这里面到底是不是大势所趋?是不是汽修行业就该“自然消亡”?是不是所有传统工种都该被新技术扫地出门?这个问题,不只汽修师傅要琢磨,我们每个人也该自省。眼下新能源汽车只是开了个头,电池技术还不够成熟,电控系统也不是百分百“无敌”,未来肯定也会有新老更替、生意循环。只是,这一次变革比汽修师傅以往经历的所有革新都更激烈,也更无情——不管你勤快不勤快,不管你资深不资深,只要不用你的技术,行业就会不留情面地让你被边缘化。甚至很多师傅觉得,比技术难更难的是心里的落差和无力。
从更大的视角看,新能源汽车的冲击不是针对汽修厂,而是对整个汽车生态的重塑。现在每一辆新能源车出厂,随身携带一整套数据链路和远程控制,厂家能精准把控每一次维修乃至每一个常规保养周期,甚至能远程锁定并“判定”你合不合法修车。这背后是信息化、智能化趋势对传统“手艺模式”的根本颠覆。数据为王,平台为主,再也不是师傅们靠经验和手艺赚口饭吃。
可这也是一个没得到充分讨论的问题:汽修厂的倒闭潮,是优化还是浪费?这么多老技师的经验和劳动,直接甩进垃圾堆,是不是有点太绝了?中国汽修产业这几十年,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维修师傅,靠汗水搭建起庞大的汽修生态,现在说没了就没了。值得的是,我们今天追着新技术跑,明天新技术是不是也把人甩出去?这次是汽修,下次可能是别的传统工种。
讲到底,谁也没规定说科技进步一定要以淘汰人为前提,可现实总是让人无奈一笑。汽修厂的这个寒冬,既是市场变化造成的,也是技术壁垒和政策夹击下无路可走。业主师傅们要么进厂学习新技能,要么忍痛关门另谋出路。至于新能源汽车是不是真正的“未来”,是不是能彻底消灭故障,让维修变成历史,这也未见得。也许哪一天电池技术遇到瓶颈,或者电控系统爆出大规模安全问题,汽修师傅又要做“新神医”,谁又知道呢?
但现在的现实是,产业升级让行业剧烈洗牌,淘汰汽修师傅和传统汽修厂的不是新能源车本身,而是整个产业链和资本驱动力,以及新技术从上到下对服务业的全方位冲击。这么看来,不只是汽修行业,几乎所有传统行业都在面临类似的压力,都是“时代淘汰你,甚至与你无关”。
所以说,这事没那么简单。你可以埋怨汽修师傅“不思进取”,你也可以感叹技术多么无情,但其实每个人都在这个潮流里,被裹挟着向前。汽修厂的落幕,也许只是更大变革里的一个缩影。至于我们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也被同样的技术甩在时代的背后,这值得每个人深思。你以为和你没关系,其实正在悄悄发生。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