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智己LS9,堆满百万配置,为何还被说便宜没好货?

最近的汽车市场,真是让人有点眼花缭乱,特别是咱们国产新能源车,总能搞出一些让人既惊喜又疑惑的操作。

就拿智己汽车来说,它推出的一些新车,配置单拉出来一看,简直是把人给看蒙了。

三十万出头的价格,却给到了你通常在那些挂着豪华品牌标志、售价动辄上百万的车上才能看到的东西。

30万智己LS9,堆满百万配置,为何还被说便宜没好货?-有驾

比如那个能让大车转弯像小车一样灵活的四轮转向技术,还有能根据路况自动调节软硬高低的空气悬架,再加上顶级的音响系统,这些在过去都是妥妥的“奢侈品”,需要你掏出一笔不菲的选装费才能拥有。

可到了智己这里,大手一挥,全系标配,连个让你加钱的机会都不给。

按理说,这样的产品摆在面前,消费者应该是高兴还来不及,毕竟谁不想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东西呢?

可有意思的现象出现了,网络上和一些媒体评论里,反而冒出了一些质疑的声音,核心思想翻来覆去就那一句老话:“这么便宜,东西能好吗?别是便宜没好货吧?” 这就让人纳闷了,过去我们总抱怨国产货卖得贵,是“不自信”;现在国产车把价格打下来,把配置堆上去,实实在在地让利给消费者,怎么又成了“没好货”的嫌疑犯了呢?

这背后到底是一种理性的担忧,还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消费偏见?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得先看看,智己给出的这些配置,到底是不是“虚晃一枪”。

就拿智能驾驶这块来说,这是现在电动车竞争最激烈的地方。

很多品牌都在宣传自己的激光雷达有多厉害,主流水平大概在一百多线。

而智己直接把硬件拉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用上了精度和探测距离都更强的激光雷ada,这就好比大家都在用高清摄像头,它直接给你上了一个专业级的单反相机,能看得更远、更清楚,为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留足了硬件冗余。

在最关键的“大脑”——智能驾驶芯片上,当许多车型还在以搭载英伟达Orin芯片为荣,吹嘘其两百多万亿次每秒的算力时,智己已经着眼于下一代算力高达一千多万亿次每秒的Thor芯片。

30万智己LS9,堆满百万配置,为何还被说便宜没好货?-有驾

这种算力上的巨大代差,意味着它在处理复杂路况和未来功能升级时,会有更从容的表现。

这些可都是实打实的、代表着行业前沿技术的高成本硬件,并不是什么噱头。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本能地怀疑呢?

这其实源于过去几十年传统汽车市场给我们建立起来的一套消费逻辑。

在燃油车时代,尤其是以德系三强BBA为代表的豪华品牌,它们非常擅长营造一种“价值感”。

一辆车的价格,不仅包含了车辆本身的制造成本,还包含了巨大的品牌溢价、技术壁垒以及一套复杂的选装体系。

一辆基础款的豪华轿车,可能连个座椅加热、好一点的音响都没有,导航系统甚至都需要额外付费。

你想拥有更舒适、更智能的体验吗?

可以,请打开那本厚厚的选装手册,一项一项地勾选,每一项后面都跟着一个让你心跳加速的价格。

最终,一辆车的落地价比官方指导价高出百分之二三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久而久之,消费者心里就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等式:好东西=贵=需要额外加钱。

30万智己LS9,堆满百万配置,为何还被说便宜没好货?-有驾

这种模式让厂家赚得盆满钵满,也让消费者习惯了为“更好”的体验支付高昂的溢价。

现在,智己这样的新势力入场,它们不按常理出牌,直接把这套玩了几十年的“选配游戏”规则给掀了。

它们把原本属于选装清单里的顶级配置,直接做成了标配,用一个相对亲民的总价打包卖给你。

这种做法,对于那些习惯了旧规则的消费者来说,冲击力是巨大的。

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我赚到了”,而是“这里面是不是有猫腻?”。

这种怀疑,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它是一种基于过往经验的自我保护机制。

毕竟,在长期的市场教育下,大家已经默认了“一分价钱一分货”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时代确实变了。

智己之所以敢这么做,并且能够这么做,背后有几个核心原因。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整体崛起。

30万智己LS9,堆满百万配置,为何还被说便宜没好货?-有驾

过去,像空气悬架、高性能芯片、激光雷达这些核心部件,技术和定价权都牢牢掌握在少数几家国外供应商手里,价格居高不下。

但今天,随着国内供应商的技术突破和规模化生产,这些“高精尖”部件的成本正在快速下降。

我们有了性能优异的国产激光雷达,有了稳定可靠的国产空气悬架系统,有了全球领先的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

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单纯的组装厂,成长为一个拥有完整、高效且成本可控的强大供应链体系。

智己用的不是“便宜货”,而是因为整个产业链的进步而“变便宜了的好货”。

这是中国制造业整体升级带来的红利。

其次,商业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传统车企的主要利润来源是卖车和售后维保,是一次性买卖。

而智己这样的新势力,它们的眼光放得更长远。

它们把汽车看作是一个移动的智能终端,就像一部手机。

硬件本身可以不追求高利润,甚至可以微利销售,目的是为了快速抢占市场份额,积累庞大的用户基数。

30万智己LS9,堆满百万配置,为何还被说便宜没好货?-有驾

一旦用户规模上来了,后续通过软件升级、自动驾驶功能的订阅服务、车载应用生态等,可以持续不断地创造新的价值和利润。

这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打法,用未来的收益来补贴现在的硬件成本,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最后,这也是市场“内卷”到极致的必然结果。

如今的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是全球竞争最残酷的修罗场。

新品牌层出不穷,技术迭代日新月异。

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一个新产品没有足够颠覆性的亮点,没有能让消费者一眼就看明白的超高性价比,就很难在市场上激起水花。

因此,将“顶配”作为“标配”,与其说是一种营销策略,不如说是一种生存策略。

它用最直观、最暴力的方式告诉消费者:我就是要把价值给到你,让你没有理由拒绝。

所以,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待“便宜没好货”这个观点时,会发现它可能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了。

智己等一批国产新势力的做法,并非是偷工减料的低价倾销,而是一场基于技术自信、产业链优势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价值重塑”。

它们正在打破传统豪华品牌用品牌溢价和选装包构建起来的壁垒,把汽车的定价权,更多地拉回到产品价值本身。

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它会逼迫所有参与者,包括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国际巨头,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和定价策略。

而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样的变革无疑是件大好事,它意味着我们终于可以更纯粹地根据自己的需求和预算,去选择一辆配置明明白白、价格实实在在的好车,而不再需要为那些虚无的品牌光环和复杂的选配游戏,支付额外的代价。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