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都在成都的繁忙街头穿梭,早上那大把的尾气味让我一阵头晕。街上,电动车像蚂蚁一样密集,偶尔能看到一台摩托车冲过,像穿梭于人海中的一抹灰色影子,醒目又稀奇。这几天听不少人提起,要不要放开一些150毫升以下的摩托车,让我们这些短途出行的老朋友也能喘口气。
我一朋友是交管局的,他说:你知道,摩托车占用的道路比汽车少多了,估算大概只有汽车的三分之一(这点体感,大样本不足,猜测),放开点其实也能缓解压力。他还打趣:反正现在限摩,反而让汽车拥堵得更离谱。你试想,早高峰那条主干道,整条都是车尾,车多了,光靠禁摩还能解堵?我心里就懵掉了。
对于这个看法,我倒是觉得有点道理。西安去年解除了150毫升以下摩托车的限制,早高峰通行效率提升了12%左右(官方统计,样本少估算不一定准,但感觉是真有改善)。我想,或许放开真的能起到一点解毒作用,可这个作用,你得看管理跟不跟上。
一边是、但另一方面,电动车闯红灯、逆行、乱穿,出现率比以前还高,数据我也没详细查(可能公安去年统计,全国电动车事故占非机动车62%,其中43%因闯红灯,估算数据,体感也能感受到),单靠放开就能解决交通乱象?我觉得不至于,还是得两手抓,不能一味靠放开解恨。
一想到,最近老街摊位旁摆着不少二手入城证,炒到比车还贵的情景,我就有点无奈。那些持证的老骑手抱怨加班、买证贵,普通市民买个摩托,也不是个随随便便的事(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反对一刀切,觉得把持相对正规管理的摩托车堵死,反倒让问题更复杂——你说,要让那些低调点的人骑电动车,节省时间、冬天不掉电,心里还是觉得实在不够。
我刚才翻了下我那破旧的相册,看到某次骑摩托穿过一片秋叶落落,车速不快,但温度正好。这让我觉得,摩托车其实很适合短途缓行,既不像汽车那样占空间,又比电动车续航长(我感觉50公里没问题,油耗成本大概5块钱左右,粗算百公里成本不足10元,估计比电动车还便宜点)。你得持证、买保险。这个我倒觉得好点,责任能追究,出了事总比套牌乱跑的电瓶车安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哪个部门真能落实这些提案?管理到底能不能跟上,才是关键。比如杭州试点非机动车道走150毫升以下摩托车,效果还不错,投诉也少了,但成都要不要也试试?我一直疑惑:麻烦到底多难?还是说,行政意志只停留在禁摩这个惯里。
我问自己:如果我能骑一台五十cc的摩托车,不用挂证,只走非机动车道,是不是就能减缓点堵车?但又担心,这样是不是会造成更乱的路面?反正我觉得,既然有管理规定,我们就得有操作的空间。毕竟,生活在城市,谁都不想每天都堵在车海里,尤其是冬天,车里暖气开到省油的极限(这段猜测,体感说法)。要是能合理放开,一点点试探错误,或许效果会比一味禁来的好。
还有个疑问:为什么城市这么喜欢用禁摩作为端正秩序的工具?真是嫌麻烦,嫌管理难(这句有点太极端,我自己都不喜欢这话,但确实有点道理)。大家都想出行快点,远点还得累死了。
这其中,我还理解那些公交车司机的心情。每天上班,要挤在密不透风的公交里,广告牌迎面而来,心想:要不然,放开点摩托车,把车子让让?可是不少人会担心,这些摩托车一放开,就像干爹把孩子扔在坡上,却又怕孩子跑得太远——乱跑、乱闯。
说到这,我觉得,管理要跟得上,才有希望。不是把这个工具一刀切地踩死,而是有限度地助攻。比如:只准150毫升以下摩托车入城,只走非机动车道,配合持证上岗——用生活的比喻来说,这就像给一只小狗套上牵引绳,不让它乱跑,又能灵活点。
其实我觉得,如果少点按规矩死板,留点弹性,老人和年轻人都能受益(这句大概有点理想化,毕竟,城市交通不光靠个禁字解决)。现在我想,未来的路或许是:放宽,尝试,再改进。这也是我常年观察到的逻辑:封死一道门,总会让别的出口变得更狭窄。
我还没细想过:是不是摩托车的管理其实比汽车的管理更难?电动车不讲道理,闯红灯、逆行都成常态;摩托车有牌照、有保险,有规定,反倒更可控。这或许就是,很多人反对放开一点点的原因。
那你觉得呢?如果让摩托车也像汽车一样,按规定,有牌照,有保险,真的能让城市更顺畅吗?或者说,还是说,城市之所以堵,是因为人性因素多于管理技巧?
(这段落突然没有头绪了。)很多时候,我们都希望通过放开来换点自由,却没想过,那个自由可能带来的责任和风险——但我还是喜欢那个画面:骑着摩托穿过一排排梧桐,风和秋叶一起飘落,城里的喧嚣似乎都被风带走了一半。
下次去跑城市边缘的小路,你会不会想起这段话?还会不会期待,哪天能开着受规管的小摩托,悠哉悠哉,穿行在熟悉却日渐拥挤的街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