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事说起来真不复杂,“特斯拉车顶维权女车主首胜!”,这八个字够有戏,看得人心头一振。但你要真琢磨琢磨,发现它背后藏了好几个疑问:普通车主碰到智能汽车出现问题,怎么维权?什么叫知情权?数据到底算谁的?出事之后车企该不该把车的数据“掏心掏肺”地交出来?这几个问题,现在终于有个判决答案了。可是光答案还不够,我还是忍不住想多问两句:这样的胜利,是谁真正的胜利?它对我们买车、用车,到底能带来什么?
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年上海车展,当场闹得满城风雨。张女士一跃爬上特斯拉车顶大喊“刹车失灵”,一时间网上铺天盖地跟着讨论。有人觉得她把维权扯到展会上,是“蹭热度”博眼球。有人气愤不已,觉得她是在反应广大车主的憋屈——买了几百万的智能汽车,出了事连个完整的数据都不给,凭啥啊?也有特斯拉粉丝嘲讽她是“碰瓷”,还有人叫好,说终于有个人敢跟大厂掰手腕。不过舆论归舆论,把这些热闹放一边,核心还是一个——有些事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得看证据、看数据。
可问题来了:这个数据到底谁能看?谁有权要?原来大伙还真没想过。传统汽车你想维权还好说,真有问题,修理厂、交警、专家都能拆开看看,什么刹车盘、什么ABS,用肉眼都能抠出来。智能汽车就复杂了,整车全是代码、传感器、芯片,行车后台收集一堆数据,出了事车主自己根本看不到,也不知道到底录了啥。只能等厂家发话。厂家一开口,往往一句“数据合规保密,不便公开”,车主立刻傻眼——只能干瞪眼。所以说,张女士这次不妥协,死磕了四年,把官司一路打下来,其实是一种“为我们普通车主试错”的勇气。
再说个细节,刚开始那场事故,交警认定是张女士父亲全责,但这个认定也就是靠现场痕迹、有限的物证。可张女士一家始终觉得有猫腻,说是“刹车失灵”,想让特斯拉把完整事故前30分钟的数据交出来。结果厂家只给了九项参数——速度、制动信号之类,但把一些关键数据,比如刹车踏板位移、电机扭矩,全都略过了。你说这样的数据,除了安慰人,还能干啥?可厂家振振有词:“法律没明确规定必须给全!”于是双方对簿公堂,互掐了四年。最后法院判了——特斯拉必须把事故前30分钟完整行车数据全给出来。这意味着什么?首先,咱们车主终于有权力拿到属于自己的数据,而不是被厂家说一不二;其次,也是法院第一次明确把“智能汽车行车数据”定义为消费者知情权范畴。以前这事儿都是灰色地带,现在终于有了法律地基。
咱们这里就得问一句:“数据归谁?知情权怎么定义?”以前大伙买车,最关心的就是发动机好不好、牌子硬不硬,顶多再看下售后服务。根本没人琢磨数据这些事。现在智能车越来越多,什么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全是联网汽车,大大小小的传感器一天收集堆积如山的行车数据。问题来了——这些数据谁能看、谁能用?厂家说是保密,车主说你得给我,政府说要合规,最后还真没有明文法律规定。张女士这案子从数据入手,从侧面把界限给定清了——厂家不能自说自话,车主有权利要回自己车子的信息。
其实很多人有疑问:“厂家为啥不愿意给完整数据?”答案很简单,因为数据一旦公开,意味着责任很容易分清楚。你刹车到底失不失灵,是不是系统有BUG,一清二楚。以前厂家想玩“信息不对称”,只给只言片语的参数,能糊弄就糊弄。车主没证据,就只能吃哑巴亏。张女士这一闹,不仅是自己的事,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一个通向智能汽车维权的大门。以后再有类似事故,车主理直气壮地说:“把事故前完整数据都给我!”厂家要是不给,就是违反消费者知情权,法院也得支持。
说了这么多,有人可能觉得:“这次胜诉,是不是就能证明特斯拉真的存在质量问题?”其实没有那么简单。胜诉只是让厂家把数据交出来,后面还得申请司法鉴定,查查数据是不是全的、真的。能否证明“刹车失灵”,还得让专业机构去弄清楚。张女士自己也说,法院判决只是“胜利的开始”。但不管后面谁输谁赢,至少以前那种“车主被蒙在鼓里”局面彻底变了,咱们拿到属于自己的证据了。
再琢磨琢磨,这事对行业的意义也不小。智能网联汽车越来越普及,大家都在玩“大数据”,但数据谁主导,界限模糊。厂家总想做“掌控者”,把数据攥在手里。有争议的时候,车主变成“信息孤岛”,啥也不知道。这次法院明确了——数据属于车主知情权的一部分,不是厂家单方面说了算。以后谁买智能车,遇到疑难事故,有底气找厂家要数据。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参数,要到手了就能为自己说话,不会再摸黑维权。
你说智能汽车这几年变化有多快?以前买车顶多担心自燃、发动机爆缸,现在不用动手,一键远程升级,硬件都靠“数字生命”来维持。厂家在后台说啥,普通用户根本无从知道,也没有能力“解密”出原始数据。一旦涉及到事故、维权,车企是不是有权自己筛选数据,只交出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这案子判下来,就是一次警告——谁不把数据给车主,谁都得打官司、吃官司,后果自负。
有人可能不太理解,“这个知情权让谁真正受益?”其实都能受益——车主得到了主动权,厂商也不敢胡来。法官的判词里说得明白,智能汽车的行车数据对事故成因分析越来越重要,对消费者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其实这不仅是法律的新突破,也是公民权益的大提升。以后车厂再跟消费者玩文字游戏,“数据合规、技术保密”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
但事情也没那么绝对。走法律程序这四年,张女士被拘留、被判名誉侵权,甚至赔了17万,被很多网友嘲讽、质疑,心理压力肯定巨大。普通人遇到维权难题,有多少能坚持下来?大多数人碰到这事,可能吃一次亏就认了,不会像她这样“闹到底”。所以这次胜诉,绝不只是她个人的胜利,更是所有车主在智能时代维权的里程碑。
回头看,现在咱们拥有了法律支持,以后谁再碰到类似情况,心里多了一份底气。厂家必须提供完整数据,消费者能据此去申请鉴定、追查真相,维权才不至于成为瞎子摸鱼。智能汽车不是厂家封闭的“黑箱”,而应该是消费者可以随时了解、随时主张权益的产品。这才是科技进步带来的真正福利。
最后多问一句:智能时代的车主,到底该怎么保护自己的权利?答案变得很简单了——咱们有了知情权,有了数据,有了法律依据,有了属于自己的维权工具。剩下的,只看每个人愿不愿意去用,敢不敢去用,有没有能力一直坚持下去。张女士的胜利,是一条路上的第一个路标,指给了后来者,让大家知道,很多看起来无解的难题,其实能用法律来打开。只要有证据,只要有底气,曾经不可撼动的“信息壁垒”,终有一天会被一点点拆开。
这场四年的拉锯战,终点不是某一家厂胜、某一个人败,而是智能汽车变得更加公开透明,消费者变得更加有权有势,有理有据。这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赢”。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