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召回风波,11万辆非例行OTA升级,质量问题引发深度调查

11 万辆小米 SU7 不是“例行”OTA,是市场监管盯上了,那叫被动召回

小米SU7召回风波,11万辆非例行OTA升级,质量问题引发深度调查-有驾
小米SU7召回风波,11万辆非例行OTA升级,质量问题引发深度调查-有驾
小米SU7召回风波,11万辆非例行OTA升级,质量问题引发深度调查-有驾
小米SU7召回风波,11万辆非例行OTA升级,质量问题引发深度调查-有驾

傍晚菜市场那口子老王正和人吵着买菜的那股子劲儿,想象一下你邻居小李刚提的新车回家第二个月就被告知要“升级”,你心里那个窝火你就懂,这回不是你家熟人小毛的事,是11.7万辆小米 SU7被说成“召回”了,不是公司主动乖乖举手,是被查出来的那种被动召回;

小米SU7召回风波,11万辆非例行OTA升级,质量问题引发深度调查-有驾
小米SU7召回风波,11万辆非例行OTA升级,质量问题引发深度调查-有驾

9月19日,小米汽车官方宣布召回11.7万辆SU7,说是为了提升辅助驾驶功能可靠性,不换零件但要按召回程序办,走流程备案;市场监督总局名下的“中国质量报告”在9月21日发声,点明这两起召回编号是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缺陷类别是S,意即安全缺陷,召回类型是I,意思是“受调查影响召回”,也就是说这是被动的召回,不是小米自己主动亮拳头的那种;

小米SU7召回风波,11万辆非例行OTA升级,质量问题引发深度调查-有驾

你看这数字冷冰冰,但能把人心里往外拽——11.7万,这可不是小数目,想当年车圈信仰式的宣传是“终身免费OTA,越更新越聪明”,那时候厂商挺着腰杆说你未来不用进店,远程就能搞定,结果现在OTA成了召回工具,拿来修问题也能省事,但同时模糊了边界,谁来定这个“修”的严重程度——厂商说没换零件就不算召回,监管说不行,你得按召回程序来办,这就有戏;

车间里没少有人抱怨,某内部工程师私下说过话,OTA便利是方便了,但一旦被上头盯上,就不是一个按钮点完那么简单,公司要把内部文档、数据、升级包全部拿出来交账,流程走得比以前慢多了,这话往外一传,员工微信群里就炸了,大家都在问“咱们这是主动还是被动”,声音里有点怕,也有点无奈;

网友的段子更神,微博、论坛上一通调侃,什么“你家车今天被调戏了吗”“OTA就是变相召回套餐”之类的梗开始流行,短视频里有人把更新界面拍成抽奖机,弹幕里一阵嘲讽,热闹可笑里透着不信任;更扎人的是,有车主发出截图,显示自己接到升级通知的时间节点和官方召回公告发布时间几乎重合,这就让人怀疑到底是“先修后报”还是“被查后补救”;

翻翻行业记忆,从早年那种豪言壮语到现在,汽企曾经把软件更新说得像信仰,OTA是卖点,能频繁推新能让车辆“越买越值钱”,那会儿你花钱买的是“持续增值”的承诺,谁想到几年下来变成了“付费套餐”与“功能分层”的现实,厂商学会了分级卖功能,硬件基础不变,想要更好体验你得付更多钱,消费者的信任被一点点榨干;

看监管动作也能看出端倪,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工信部今年下发了新通知,明确企业通过OTA消除汽车缺陷或者实施召回的,必须按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若措施涉及主要技术参数变更,要拿到产品变更许可才能恢复生产,意思很明白,上头要管了,但行业里谁更着急谁心里清楚;

放几组数字扎眼,市场监督总局这几年披露的召回信息里,像一汽丰田、某些国产电动品牌的召回都有主动的编号V,比如一汽丰田是S2025M0124V,小鹏是S2025M0142V,主动召回和受调查召回在数字编码里一目了然,小米这回是I,和V比,口气不一样,法律后续手续也不一样,消费者权益、厂商责任、监管处罚的链条其实都被这一字决定了;

现场感再补一点,车主群里有人发语音,说自己晚上下班回家刚想洗车收到更新提示,点开看是增强驾驶辅助的补丁,心里先松口气,把车开到小区门口就开始怀疑,第二天看到媒体写召回数字才知道这不是常规推送,是要被“列案”的那种,邻居老王听了立马放下菜篮子来凑热闹,大家一通讨论里都是“以后还能不能信软件更新”这种老问题;

行业内部的对话更复杂,供应链上游的人告诉圈内人,软件问题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ADAS这类系统,软件微小改动可能影响传感器融合逻辑,这类改动如果改动到核心技术参数,就不只是OTA那么简单,需要停产、报备、变更许可,这是成本,也是麻烦,厂商自然不想轻易承认问题,但监管一查就得从严处理,手忙脚乱的景象真实存在;

社会面的影响也得看清,11.7万辆这样量级的事件,会影响到二手交易信心,会让潜在买家犹豫,会让车险、融资租赁等配套市场重新算账,金融机构会更关注车辆软件安全性以调整评估标准,二手车行可能开始要求更详细的维修记录,整个链条的信任成本被提高了,不是某公司一个人的事;

政策层面不只是这次文案,正在讨论的价格法修正草案、消费权益保护细则都在暗自发力,监管者强调产品要对消费行为负责,尤其是当产品能远程改变用户体验时,规矩要跟上,换句话说,现实是上头在写规则,下头还在跑市场,这两个节奏没那么容易同步;

最后给普通人一点活路,遇到OTA推送先别着急点同意,先在官方公告和召回页面核实编号和时间,比对厂家的召回公告和监管平台信息,关注召回编号后面的字母V或I,能看出是主动还是受调查,保留好接到通知的截图和升级日志,再去4S店或官方客服核实,必要时把车停到安全地点等待官方明确说明,这样你至少不会被动卷进去,也能把索赔和维权的证据链留得更全;

这坑谁都能踩,你家隔壁大爷、菜市场的摊主、楼下的外卖小哥都有可能被这类远程升级波及,11.7万辆的事儿不是小打小闹,记住查召回、留证据、别盲目同意,才能在这场软硬件交织的博弈里留条后路。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