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领域发生的事让我不禁想问一句:咱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车?每天被各路新车刷屏,大家都在说“智能”、“高科技”、“豪华”,可这些名词堆起来,究竟为谁服务?这次领克又整了个大动作,新推出的领克 10 EM-P,看完详细参数和体验后,发现这车有点意思,甚至让我脑袋里冒出不少设问。
首先你会发现,目前市面上能打“二十万以内”的中大型车,配置多到让人有点懵,尤其一提到激光雷达+四驱,马上引发我一个疑问:这些高端技术下放,用户真的用得着吗?以前通常觉得这种东西跟豪华车才配,现在看来,车企是真的下本了,要么就是“卷疯了”。但问题来了,当所有人都把四驱当标配,激光雷达变成基础装备,它的意义还剩多少?有没有可能技术过剩,大家反而不感冒了?
不过说到底,领克这波还是挺“反套路”的。第一是外观,真让人有点看新鲜。它用的这个The Next Day设计,乍一看怪有科技色彩的,分体式大灯横着一排像眉毛,日间灯做成“H”造型,颜值确实抓人眼球,比那些千篇一律的商务轿车活泼了不少。隐藏式门把手、21寸轮毂、贯穿式尾灯,这些听起来都是噱头,但实际一坐进驾驶席,你会发现设计师真下功夫了。反正我溜一圈后,觉得自己变时尚不少,“面子工程”这方面领克是有点东西的。
咱们都知道,车最怕的就是“花瓶”,看着挺帅结果开起来一团糟。领克这台车,内饰也做得贴合。15寸悬浮屏、全液晶仪表和大面积软包、真皮座椅、超大的AR-HUD抬头显示,一上手就像多了一堆数码玩具。你可以用一个词形容,“爽”。各种座椅按摩、通风、加热齐全,副驾后面小桌板还承重15公斤,差点以为能直接在车里开个小会议。有时候想想,现代人到底是喜欢在车里待着,还是把车当第二客厅?
氛围灯配256色,冷暖冰箱容量5.7升,哈曼卡顿23扬声器,甚至连充电口都藏得井井有条。机关小细节一堆,感觉领克是打算直接“拿捏”现在年轻家庭的所有场景需求。可是,这样细致的设计,真的能打动更广大的用户吗?城市开车哪有那么多讲究,有时更需要的是实用和耐用。咱们买车,真要这些花俏配件吗,还是说大家早已习惯了被“堆料”成交?
说到底你会发现,领克是真的想走技术下放的路子。Thor车载芯片高达700TOPS算力,激光雷达和29个传感器全系标配,几十项自动驾驶辅助功能一股脑给你。高速城市领航、自动泊车都不是高配才有,这种“不搞选装”的做法让人觉得有点意思,至少比那些一分钱一分货的品牌实在不少。市面上很多车你想要激光雷达、智驾辅助,得多掏三五万甚至十万。领克的逻辑是:“技术不是特权,是每个人的底线。”大家会不会更容易接受这种思路?
但智能化不是万能钥匙,中国消费者关心的其实最直接——舒适、动力、省油和保值。领克的动力数据一出来,我反而更加好奇:插混系统顶得住大场景吗?这款1.5T+双电机,账面数据确实蛮炸——最大功率270kW,总扭矩500N·m,匹配三挡混动变速,零百加速能做到5.1秒。说真的,这个成绩连很多进口行政轿车都望尘莫及。
但真正让人眼前一亮的不是速度,是日常用车的油耗。百公里4.2升油耗,对纯电通勤者来说接近于“喝水”,两种电池版本纯电续航120和240公里。很多人其实最关心这些实际指标,毕竟花几万块买个电池升级,我是不是就能少加两箱油?大家现在通过插混时代,逐渐明白“花小钱省大钱”的逻辑,尤其平时市区通勤,用电几乎不花钱,远途有油无焦虑,这才是大趋势。
讲到这里我又想追问一句:车厂堆参数,用户到底该怎么看?领克到底是在“性能卷死你”,还是让中国车子变得更接地气?它的底盘也有得聊,前悬挂用纯铝双叉臂,后悬挂增强五连杆,不是纸面数据,是实际体验很扎实。我上成都车展体验的时候,特地去开了颠簸路和急弯,感觉是——底盘很“整”,起步没有拖泥带水,弯道不飘不晃,城市高速路像坐在云端。老百姓选车其实最怕抖最怕晃,领克这招“下个猛料”,估计能收不少“家用车刚需粉”。
还有四驱。过去二十万车要么就后驱,四驱不是顶配买不到。领克这次智电四驱标全系,10km/h以下直接切换,后驱0.01秒响应,甚至在雨雪天气自动调整抓地力。用大白话说就是:“你不用懂怎么切换四驱,系统自己给你安排妥当。”对很多对动力敏感但又不懂机械原理的车主,这无疑是福音。甚至连下雪下雨都能保证不打滑,开起来顺畅省心,哪个老爸老妈不喜欢?
但这个细节又让我陷入思考:车企为什么突然这么拼?是不是市场真的卷到大家没退路,全员要拼免费十项功能、堆到底盘、加到芯片,价格还要控制在三四十万以内。过去买车讲究品牌、保值率、面子,现在变成了参数焦虑:动力、配置、空间、辅助驾驶,一样不能少。是不是以后买车都变成“参数大战”,大家都不再关心品牌和口碑了?
其实中国车市有个现实问题:堆配置、卷技术的最后赢家一定是消费者吗?低价高配当然好,但产品的品质、售后、长远的稳定性很难量化。四驱和激光雷达确实很强,但车企能不能做好后续服务?部件“坏了怎么办”?大屏“黑屏了怎么修”?两三年后电池表现还行吗?这些问题,领克还没完全回答。大家看着参数买车,往往忽略了真正的长期使用体验。
还有一个“隐形杀手”:价格。领克这车预售不到20万,在预算卡得死死的情况下,能不能承载起这么多技术和配置,三五年后还能不能续航不虚标、不掉链子?这些都是买车人需要思考的。中国消费者很聪明,有时候会“用脚投票”,真等两三年后才有结论。现在大家一窝蜂追技术,可能等下又回归实用和保值。
回头想想,好车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大部分人只需要一个空间足够、动力够用、油耗省、配置得体的车,能开得舒服、修得方便,开五年八年也不会太掉价。领克这次新车确实把参数拉满,技术做到普惠,但能否成为新一代“家用王者”,还需要时间来验证。再好的配置,再亮眼的数据,都抵不过一辆车“长期稳定可靠”,这一点才是最难的。对于领克这波“技术卷到极致”,我觉得既要鼓掌——毕竟大家真正享受到技术平权,又要冷静——别只看参数,更要关注日常用车体验。
或许,在如今新车风起云涌的时候,最值得我们追问的不是“你的参数有多高”、“你的雷达有几个”,而是你到底能陪用户走过多少里程,你对用车生活的理解是否真的落地?只有那个答案,才可能决定中国汽车市场的真正走向。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