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车圈里有个话题特别火——小鹏P7+。这车一上市就自带“爆款”体质,18万的起售价配上接近5米的车身,简直像在喊:“都别动,我要开始卷了!”但问题来了,价格这么香,用料会不会“缩水”?拆车团队一出手,直接把车大卸八块,结果发现不少有意思的细节。比如后座靠背用塑料蜂窝板代替钢板、刹车卡钳居然戴“美颜滤镜”、电池悄悄换成了磷酸铁锂……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辆号称“性价比屠夫”的新车,到底藏着多少“小心机”?
一、价格“屠夫”的秘密:能省的都省了?
拆开小鹏P7+的车门,第一眼看到的是大面积钢板,但仔细看会发现,车门上的检修口只用硬塑料板密封,而更贵的G6和P7i用的是软质发泡材料。车门铰链倒是挺“欧系”,用了锻造件,但前门的气压传感器也被砍掉了——这玩意儿能帮气囊更快弹出,属于“安全隐形加分项”。
更狠的是后排座椅。P7+的座椅靠背直接取消了钢板,只塞了块塑料蜂窝板,而G6和P7i都是实打实的钢板。用拆车师傅的话说:“这就像用纸板箱和铁皮箱装东西的区别。”就连后排中央头枕也是个“面子工程”——看起来是个头枕,实际就是个海绵包,里面连根金属骨架都没有。
至于底盘,肉眼可见的“省成本”。前悬架的双叉臂原本该用铝合金,P7+却换成了冲压钢板;后悬架的铝合金摆臂也改成了普通钢板。就连电机的隔音棉都被“优化”掉了,拆开一看,电机光秃秃地露在外面。有网友调侃:“这车开起来是不是自带‘电机交响乐’?”
二、颜值即正义?刹车卡钳也玩“美颜”
如果说P7+在看不见的地方省成本,那看得见的地方绝对下了血本。比如刹车卡钳,顶配车型装了个精致的红色卡钳罩,乍一看以为是高端对置活塞卡钳,结果拆开一看——里面藏的是单侧浮动式双活塞卡钳。这操作像极了手机壳配透明后盖,主打一个“氛围感拉满”。
类似的还有无框车门。拉开车门那一瞬间确实帅,但实际用起来,隔音效果比传统车门稍差。好在车门内饰板上贴了大面积白色原生隔音棉,实测车内的甲醛释放量只有0.058毫克每立方米(国标是0.1),比不少豪车还低。不过,地板填充材料的甲醛数值略高,达到了0.126毫克每立方米,虽然符合标准,但拆车团队提醒:“家里有小孩的话,提车后最好先通风几天。”
三、续航和维修:省成本的双刃剑
为了把价格压到18万,小鹏P7+把电池从三元锂换成了磷酸铁锂。磷酸铁锂成本低、安全性高,但冬天续航打折更明显。有车主实测,北方零下5℃的环境下,实际续航只有标称的70%左右。不过南方用户倒是挺满意:“便宜大碗,充一次电能跑一周。”
另一个争议点是车身工艺。P7+的前后车架都用了一体压铸铝合金,零件数量少了,生产成本降了,但万一撞了,维修成本可能高到离谱。比如前车身压铸件要是变形,4S店大概率会直接换新,价格堪比半辆车钱。有网友吐槽:“这车适合‘只开不撞’的佛系司机。”
四、用户买账吗?3个月卖3万辆的真相
尽管P7+被扒出各种“省成本”操作,但销量却一路狂飙——上市3个月交付超3万辆。一位车主的话很有代表性:“18万能买到4米9的车长、全景天幕、智能驾驶,还要啥自行车?”确实,同价位的燃油车要么空间小,要么配置低,而P7+直接把“大车感”和科技感拉满。
不过,也有车主后悔没做功课。比如有人发现后防撞梁凸出不够,低速追尾容易伤到尾门;还有人吐槽底盘太低,过个减速带都得小心翼翼。但这些抱怨很快被“价格真香”的声音淹没。毕竟,对于多数人来说,“颜值高、空间大、价格低”已经足够有杀伤力,至于铝合金换成钢板、卡钳加个罩子——只要不出大问题,谁在乎呢?
总结:便宜≠差,但便宜一定有代价
拆完小鹏P7+,最大的感受就是:这车把“性价比”玩明白了。该省的地方毫不手软,比如砍掉激光雷达、换成手动撑杆;该炫的地方也绝不含糊,比如无框车门、卡钳罩、一体压铸车身。对于预算有限又想要面子的用户来说,P7+确实是个“致命诱惑”。
但话说回来,造车终究是一分钱一分货。P7+用18万的价格换来的“大而美”,背后是无数个细节的妥协。如果你追求极致用料和长期耐用性,这车可能不是最优解;但如果你想花小钱办大事,它绝对能让你在朋友面前挺直腰板:“看,我这车比Model 3还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