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CEO预警,中国降价乱象,全行业受损

最近,关于汽车市场的新闻挺多,其中奔驰公司首席执行官康林松的一番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讨论。

他在接受德国媒体采访时,对中国汽车市场的现状表达了很深的担忧,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中国市场这种大规模降价促销的“风气”,实际上正在危害所有参与其中的人,不管是车企自己,还是经销商,甚至是最终的消费者。

这话一出,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了块石头,大家都在琢磨,这位全球顶级豪华品牌的老总,为什么会这么说?

奔驰CEO预警,中国降价乱象,全行业受损-有驾

他说的到底有没有道理?

咱们今天就来好好聊聊这件事。

首先,咱们得明白康林松为什么会这么说,他不是平白无故地发感慨,背后是有实实在在的经营压力的。

根据奔驰自己公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公司的净利润差不多是27亿美元,这个数字看起来不少,但跟去年同期的61亿欧元一比,可以说是直接腰斩了,营业额也跟着下滑了9%。

不只是奔驰,它的德国老伙计们日子也都不好过。

宝马那边,第二季度的利润暴跌了三分之一;大众汽车更惨,税后利润直接重挫了38%。

这些曾经在中国市场呼风唤雨的德国汽车巨头,如今都感到了阵阵寒意。

康林松把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美国的关税政策、电动车转型时期的阵痛,以及他反复强调的、来自中国市场的激烈竞争。

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词来形容中国的市场竞争,叫“达尔文式”,意思就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竞争的残酷性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他还很接地气地提到了“内卷”这个词,说中国市场上有一百多家汽车厂商在激烈地厮杀,尤其是在他们最看重的高端车型领域,中国消费者的热情似乎也没以前那么高了。

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给他们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最让他感到头疼的,可能还是奔驰在电动车领域的表现。

目前,奔驰旗下的EQ系列电动车,每个月在中国的销量大概只有1000辆左右。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很多国内新势力的月销量都能轻松超过这个数字。

所以,康林松很明确地表示,奔驰不想不惜一切代价去抢占中国的市场份额,他们认为靠大规模促销来维持高销量的定价策略是错误的。

那么,奔驰的底气是什么呢?

奔驰CEO预警,中国降价乱象,全行业受损-有驾

康林松强调,奔驰不会参与价格战,而是要坚持自己的路线,聚焦于产品创新和品质提升。

他认为,降价会严重破坏一个豪华品牌的品牌溢价和车辆的保值率。

这一点,确实是奔驰可以拿出来说的资本。

从二手车市场的数据来看,奔驰的三年车龄保值率在豪华品牌里一直名列前茅,接近70%。

这意味着你买一辆奔驰,开三年之后卖掉,还能收回车价的近七成。

这个数据在销量规模很大的豪华品牌里是非常难得的,它说明市场对奔驰这个品牌的价值是高度认可的。

康林-松的逻辑就是,真正的豪华,不应该体现在一时的降价促销上,而应该体现在长期的价值稳定上。

如果一个品牌今天降五万,明天降八万,那最受伤的其实是那些刚提车的新车主,他们的车瞬间就贬值了,这也会动摇潜在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

从这个角度看,他的话是站在维护品牌长远利益的立场上,听起来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话又说回来,康林松的这番话,虽然对奔驰来说是“政治正确”,但对于广大的中国汽车厂商,尤其是那些造车新势力来说,听起来可能就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市场环境和企业所处的阶段完全不同。

奔驰作为一家拥有百年历史的老牌豪华车企,它在中国市场已经享受了十几年的黄金发展期,赚取了丰厚的利润,积累了强大的品牌认知度和用户基础。

它就像一个家底殷实的富裕家庭,有足够的资本和底气去谈“格调”和“长远发展”,可以从容地选择不参与价格混战。

可中国的造车新势力们呢?

它们大多是近几年才诞生的新玩家,没有历史光环,没有品牌沉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

在这样一个有上百个竞争对手的拥挤赛道里,它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如何赚取更多的利润,也不是如何维护品牌的高端形象,而是最基本的一个问题:如何活下去。

奔驰CEO预警,中国降价乱象,全行业受损-有驾

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先把车卖出去,获得市场份额,让消费者认识你、接受你。

在产品力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什么是最有效的手段?

答案显而易见,就是价格。

降价促销,确实会压缩利润,甚至导致亏损,是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打法。

但是,如果不这么做,眼睁睁看着市场被别人抢走,自己的工厂停工,资金链断裂,那最终的结果就是“杀敌为零,自损一万”,连参与游戏的机会都没有了。

所以,对于这些新势力来说,降价不是一个主动的选择,而是一个被动的、无奈的,但又必须去做的求生策略。

它们需要先通过有竞争力的价格,在市场上撕开一道口子,站稳脚跟,积累起一定的用户量和口碑。

只有先在残酷的淘汰赛中幸存下来,成为牌桌上剩下的少数玩家之一,才有资格去考虑盈利的问题,去建设自己的品牌价值。

这个过程,就像一场激烈的抢滩登陆战,先不计代价地冲上岸,占领一块阵地,才有后续的一切可能。

因此,康林松所批评的“错误策略”,恰恰是中国新兴车企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最理性的选择。

大家心里都明白,价格战打到最后没有赢家,但问题是,如果你不打,你可能连看到最后的机会都没有。

这充分说明了,这位德国车企的掌门人,虽然看到了中国市场“内卷”的激烈表象,但可能并没有完全理解这背后深层次的生存逻辑和发展阶段的差异。

当然,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无休止的价格战确实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可能导致一些企业为了控制成本而在产品质量上打折扣,最终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

但是,换个角度看,也正是这种被逼到极致的竞争,才在短短几年内,倒逼着中国汽车产业实现了技术上的飞跃,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极具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甚至开始在全球市场上挑战传统巨头。

这或许就是市场经济的残酷魅力所在,阵痛之后,往往是产业的升级和重生。

总的来说,奔驰CEO康林松的这番话,代表了一家成熟的、处于领先地位的跨国企业的战略思考,他希望维护一个稳定、有序、高利润的市场环境,这无可厚非。

但对于正在奋力向上爬坡的中国汽车产业来说,眼下的“混乱”和“内卷”,恰恰是打破旧有格局、争取未来话语权的必经之路。

大家所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