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下的4S店总有种电影里的光影感。玻璃墙后是摆得齐齐整整的新车,灯下亮晶晶的。销售在点数工位上的小旗子,手机屏幕反射出“本月目标”几个红色大字。就像骨科手术室里的金属工具,都拖着责任沉甸甸的影子。比亚迪的销售员一边拉着客户看海豹DM-i,一边偷偷瞥窗外,理想的L9方头方脑停得很近,它的销售员也恍如隔世:排队的日子,不知什么时候消失了。
如果我是他们,会不会也忍不住在朋友圈发一句“车市寒冬”?但仔细想想,这或许并不是冬天,而是掏走了暖气的深秋。比亚迪和理想——一个是早年插混的老炮,一个是新势力标兵——都到了销量下滑的新周期。数据显示:比亚迪8月卖了37万辆,但中国区只剩29万,同比下跌14.3%;理想高峰时月销近6万,如今全系不足3万,同比砸了40%。从前一到月初就忙着清库存的经销商,现在甚至有时间刮刮脸皮上的胡茬了。
推理题第一步,共性原因摸排——曾经赖以为傲的政策红利,如今成了大家的通行证。插电混和增程技术,几年前还是降维打击:免购置税、不限牌、不用充电焦虑。上到国企领导下到网红白领,买车时都捎上一句“补贴政策快没了”。但潮水退了,穿泳裤的人越来越多,“五菱插混、吉利插混、问界增程、上汽混动”后发打折,甚至更长的续航、更低的油耗、更便宜的入手门槛。这就好像,原来你独家偷着用的手术刀,如今人手一把,还有人自带磨刀石。
市场讲究“最先吃红利的,得最早挨饿”。理想、比亚迪都被后来者堵到了家门口。问界精准对标理想,销量反送作业。吉利卷死比亚迪性价比,爆款一茬接一茬。产品同质化拉满,功能和体验不再碾压友商,降价成为唯一且无力的筹码。别说“技术壁垒”,再高的墙,终有搭梯子的。
共性说完,切入局部细胞层。比亚迪的烦恼很中国式:借规模攻城掠地,版图却糊涂账。品牌、车型命名像粽子叶——铺得满、裹得乱。汉、秦、元、海豚、海豹,王、宋、唐轮番登场,年年都让市场一顿狂刷存在感。问题也随之来了:消费者越来越“懵圈”。只有降价才能冒流量,想靠某款产品打出爆品光环,却发现流量蜘蛛网被自己家的天罗地网撕成碎片。渠道也乱,城市A有元Plus,城市B推宋MAX,用户感知模糊,品牌印象稀释。像厨师锅里扔一把调料,最后是啥味儿谁也说不清。
再看理想,烦恼在镜子另一侧。产品矩阵太过“一致”了。L6、L7、L8、L9四兄弟站成一排换壳,“只换个号码牌”。起初视觉冲击力满分,满大街都是理想脸,用户一度高兴成了“理想村”成员。但冷静下来发现,这其实是合力——并不是单个车型爆发,而是集体刷存在。谜底揭开,这“爆款效应”强如阿斯匹林,缓解不了品牌单点突破的高热。
汽车行业终究绕不开新瓶颈:审美疲劳。你不可能指望一家三口、五口、一村子人都买长得一模一样的车。更何况,别家产品力齐头并进,大家都开始讲故事——四驱智能、大电池、高智驾,这一回轮到理想成了背书模板。品牌第二曲线成了炼丹房,谁能熬出金丹,靠的是下一个周期。
细看,比亚迪还有条后手:大规模出海打市场。今年上半年,比亚迪卖到海外47万辆,比去年全年都多,给主业降温抢了一瓶能量饮料。腾势本想高端化,却稳扎稳打像公务员。理想押宝国产高端“大面包”Mega,结果风急雨大,前脚上市后脚颗粒无收,后期销量回暖只是个“阿Q式自我安慰”。
在这个周期里,任何一家车企都像外科医生,总要面对局部坏死和新生。比亚迪深知自己的多头模式难做大爆款,理想也明白“一个模子扣到底”终究撑不起长线增长。救火队长只有时间、技术与创新。从热销到滞销,不过一两年,车企脆弱到不像中国制造;但又顽强得像东北水饺,挤一挤总能又活过来。
有人说这结局像麻将桌上抓一手好牌,但对手换成了AI打手,还不准你胡。降价?对方立刻跟。技术?半年就追平。服务和品牌故事?都怀揣“人有多大胆,车有多敢造”的精神。拼到最后,只有产品力和技术创新,才能免于一地鸡毛。营销再厉害,庄家点炮也无济于事。
至于结局,“谁能笑到最后?”不是警匪片里的唯一解——而是下一个周期,谁能把技术、品牌、体验综合拉到消费者心里,比拼的不只是弯道超车,更多是耐力和自我革命。比亚迪和理想销量下滑,深层原因也许还有一箩筐,譬如市场风向、消费者情绪、原材料价格、国际局势等等。这里不做终审,只丢个开放题:在新能源汽车“洗牌局”里,还有哪些变量会成为下一个弯道领跑者?是不是连“领导者”这个概念本身,也该重新定义了?
评论区等你一起“解剖”——有人说,车市的冬天是周期,有人说是新陈代谢。你觉得呢?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