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该追赶中国,德媒称:需学习中国的迅速,否则德国将面临灭亡

近几年来,中国在国际上展现的实力可真是让人惊叹啊。不论是新能源汽车、高铁,还是人工智能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都以惊人的速度在不断向前迈进。

再看看德国,这个老牌的工业强国,虽然底子扎实、技术过硬,但在面对中国这股“加速度”时,难免有点跟不上趟的感觉。

德国媒体之前不止一次发声,提醒大家如果德国不赶紧向中国学习效率和决策的果断,未来可能真的会落后,甚至面临衰退的风险。

西方该追赶中国,德媒称:需学习中国的迅速,否则德国将面临灭亡-有驾

中国速度有多快?

近几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可谓势不可挡。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从2015年到2022年,中国的新能源车在产销量上连续八年稳居全球第一。

中国的这种强劲势头,主要得益于政策的有力支持。

早在2009年,中国政府就启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计划,补贴、减税、建充电桩,样样都顾上了。

到2023年,中国的充电桩数量已经超过了1800万个,几乎遍布城乡,让买电动车的朋友们根本不需要为充电烦心。

西方该追赶中国,德媒称:需学习中国的迅速,否则德国将面临灭亡-有驾

产业链可是相当完整,从电池到电机再到整车,中国企业把上下游牢牢掌控,效率那是杠杠的。就拿宁德时代来说,人家在全球电池市场的份额可是第一,连特斯拉、宝马这些大牌都得找它供货呢。

德国的电动车销量才54万辆,才占到新车市场的18.4%。大众、宝马这些老牌车企虽然在推电车,但速度慢得让人捉急啊。

目前德国的充电桩数量才20多万个,跟中国一比,差不多少了两个数量级。不少消费者想入手电动车,结果一想到充电的问题,心里就有些打退堂鼓。

到2023年底,中国的高铁运营里程已超过4.5万公里,全球高铁的70%以上都是咱家的。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有1200多公里,四个多小时就能到,票价还相当实惠。

这条高铁网络把全国的大城市都连成了一片,经济和人口的流动速度都提升了不少。政府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执行效果也很给力。从规划到开通,一般只需三到五年。

西方该追赶中国,德媒称:需学习中国的迅速,否则德国将面临灭亡-有驾

德国的高铁里程大约3500公里,虽然ICE(德国城际快车)品质上乘,但无论是速度还是覆盖范围,都远不及咱们中国。再说,德国修基础设施的速度也不快,一个项目搞个十年八年的都算轻的,审批过程复杂得很,资金方面总是缺了那么一点。

德国人自个儿都笑话,修个火车站能拖成“世纪工程”。就拿柏林新火车站来说,这个工程足足磨叽了15年才搞定。

德国老大哥也有跑不动的时候

德国不愧是工业4.0的代名词,汽车、机械这些行业一直都是全球的榜样。不过,面对中国这一波强劲的浪潮,德国感觉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德国的汽车产业一直是经济的支柱,大众、奔驰、宝马,这些品牌可算是家喻户晓的。不过在电动车领域,德国的车企起步晚,节奏也跟不上,显得有些迟缓。

西方该追赶中国,德媒称:需学习中国的迅速,否则德国将面临灭亡-有驾

尽管大众表示要让一半的销量变成电动车,市场的反应却并不热烈。

创新的速度稍显缓慢,德国汽车制造商对传统燃油车的依赖让他们在转向电动车时有些不适应。相比之下,在电池技术、软件开发等新兴领域,德国公司的步伐明显没有中国来的那么迅猛。

政策方面也是个问题,德国政府对于电动车的补贴力度远远不及中国,充电桩的建设也显得乏力。德国媒体毫不客气地指出,车企和政府缺乏那种“拼了命干”的干劲儿,跟中国的激情相比,实在是不够。

西方该追赶中国,德媒称:需学习中国的迅速,否则德国将面临灭亡-有驾

德国的基础设施曾经是全欧洲的标杆,现在却有些“老态龙钟”的感觉。铁路系统严重老化,火车晚点简直成了日常。

充电桩数量不多这就不提了,连5G网络的覆盖情况都比不上中国,慢半拍。中国的5G基站已经超过300万个,而德国才刚刚启动大规模建设。

德国的情况确实跟他们的决策机制息息相关。在联邦制下,各个州都有自己的考量,项目审批需要经过一层又一层,效率自然就慢了。而中国呢,中央一声令下,各地都行动起来,速度快到让人咋舌。

不学中国速度就完蛋

最近德国媒体对中国的讨论越来越热,像《经济周刊》和《法兰克福汇报》这些主流媒体,语气里流露出一丝警惕和焦虑。

《经济周刊》指出:“德国得向中国的效率和行动力学习,不然经济可就要走下坡路了。”

西方该追赶中国,德媒称:需学习中国的迅速,否则德国将面临灭亡-有驾

慕尼黑工业大学的一位教授在采访中表示:“德国专家也瞧不下去了,中国可不是在追着我们跑,而是我们得追着他们。中国的效率和决心,正是我们如今所欠缺的。”

还有经济学家提醒,如果德国不赶紧加把劲,恐怕连欧洲老大的地位都要岌岌可危,工业根基会被中国进一步吞噬。

说得有意思,虽然听起来挺严肃,其实不无道理。德国的经济基本上是靠出口支撑的,要是汽车、机械这些传统强项跟不上,GDP和就业率可都得受到影响。再说现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加剧,慢一步就可能被甩在后头。

德国能从中国学三招够实用

中国在搞新能源和高铁这些项目时,政府可不是光说说而已,是真的下了不少血本。德国要是能学习这种勇气就好了,别总是顾虑重重的。

政府要多花点钱来补贴电动车,还得多建充电桩。别让消费者和企业有种“支持力度不够”的感觉。审批流程也得给力点,别让项目在文件堆里卡好几年。

西方该追赶中国,德媒称:需学习中国的迅速,否则德国将面临灭亡-有驾

咱们中国的新能源车从电池到整车,整个产业链都在家门口,效率高、成本也低。德国车企虽然技术强大,但供应链分散,反应速度跟不上。要不然,德国可以试试把企业捏在一起,联合起来把电池、电机这些关键环节搞定,形成合力,跟咱们中国来个正面交锋。

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这些新兴领域可是下了狠功夫,投资不少,还培养了大批科技专才。虽然德国技术底子厚,但研发投入不够,而且年轻人对工程专业的热情不足。这情况不行啊,德国得多增加科研预算,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可别让中国把高端科技都收入囊中。

当然,中国也有自己的烦恼。比如,技术创新能否持续,贸易摩擦又该咋处理,这些都是大问题。而德国也不是没优点,工业基础扎实,高端制造它还是有一手的。最重要的是,德国别总把中国当作威胁,倒不如试试把对方当成合作伙伴。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德国汽车公司完全可以选择和比亚迪、宁德时代合作,进行技术共享,这样不仅能省钱,还能加快进程。而德国总理朔尔茨也表示,准备投入1100亿欧元来推动电动车产业,还提到要鼓励与中国企业的合作。这种想法真是不错,合作总比对抗要来得有效。

西方该追赶中国,德媒称:需学习中国的迅速,否则德国将面临灭亡-有驾

再说可再生能源,德国在风电、太阳能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中国在规模化生产上则展现了强大的优势。如果两国能够携手合作,或许能创造出一些新亮点。在人工智能、5G这些领域,同样是德国和中国各自有自己的强项,联手的话,搞不好能在全球市场上争当先锋。

德国媒体提到“走向灭亡”,可能有点夸张,但不加速转型的后果确实不容小觑。经济层面,要是出口下滑,GDP肯定会受影响,失业率也得跟着上升。在科技方面,如果掉出一线队伍,德国的国际影响力会瞬间缩水。说得更直白些,生活质量会下降,年轻人若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社会矛盾随之而来,这可真是不小的麻烦。

中国的快速发展并不是神话,而是政策、执行力和市场三者相结合的成果。德国并不缺少能力,关键是得勇于打破旧习惯。学习中国并不是单纯照搬,而是要互补优势,把德国的稳健和中国的高效融合起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