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比亚迪巴西工厂首辆海鸥电动车驶下生产线时,巴伊亚州州长杰罗尼莫·罗德里格斯与比亚迪高管共同见证的,不仅是一座现代化工厂的诞生,更是一个中国品牌在拉美市场十年磨剑的里程碑。这座占地468万平方米的工业综合体,承载着比亚迪改写南美汽车格局的雄心,也映射出中国智造出海征途的坚韧。
穿越质疑的拓荒者
“中国车?质量可靠吗?”——这是2014年比亚迪初入巴西时最常见的质疑。彼时其在圣保罗州坎皮纳斯市开设的首家工厂,只能年产2000台电动巴士底盘。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21年:比亚迪唐EV作为首款乘用车进军巴西,却因“高价进口”标签举步维艰。
转机源自技术破局。2023年海豚电动车以同级最优续航和L2级智能驾驶杀入市场,售价仅9万雷亚尔(约12.6万人民币),不到欧洲品牌的60%。上市半年即登顶纯电销冠,被权威媒体《AutoEsporte》评为“年度汽车”。“比亚迪效应”一词自此在巴西车市流传。
关税高墙下的突围战
真正的考验接踵而至。2024年巴西将新能源车进口税上调至35%,剑指“保护本土产业”。比亚迪的应对之策堪称教科书:
· 闪电建厂:2023年10月奠基,15个月实现首车下线,创南美工厂建设纪录
· 全链布局:配套建设电池模组工厂,自建船队保障供应链(“深圳号”滚装船单次运力达9200辆)
· 基建破冰:与本土企业共建充电网络,推出无感充电技术AutoCarga
· 人才本地化:工厂超70%巴西员工,管理融入桑巴文化“信任优先”理念
“在巴西每耽误一个月,就可能被关税压垮,”比亚迪巴西总经理李铁坦言。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成效显著:2025年一季度,在进口车销量普遍萎缩时,比亚迪逆势增长9.4%。
绿色灯塔照亮拉美
今日的比亚迪巴西工厂本身就是技术宣言。其采用光伏发电与水力供电双绿电系统,车间屋顶的采光设计降低30%照明能耗,雨水回收满足50%工业用水。这种“零碳逻辑”正延伸至产品:首台下线的海鸥电动车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以超400km续航成为巴西最畅销微型电车。
更深远的变革在于产业赋能。工厂所在的卡马萨里市依托其港口优势,正形成新能源产业集群。“我们不只是建工厂,”执行副总裁李柯强调,“更希望带动巴西再工业化。”随着15万年产能释放,预计将为当地新增2万个就业岗位。
从2022年260辆的年销量,到2025年单月9000辆的突破;从被质疑的“外来者”,到市场份额9.7%的第四大品牌——比亚迪巴西工厂的下线仪式,恰是中国智造穿越贸易壁垒、文化隔阂的生动注脚。当海鸥电动车驶向拉美街头,它承载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全球化梦想,更是一个产业新世界的可能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