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A迷雾:11万辆小米SU7被动召回的警示与思考

#科学颜论进行时#

OTA迷雾:11万辆小米SU7被动召回的警示与思考

一场涉及11.7万辆小米SU7的召回事件。一个看似简单的OTA升级。背后是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必须直面的一场大考。

不只是“升级”,而是安全缺陷

2025年9月19日。小米汽车宣布召回116887辆SU7标准版。原因很明确:这些车辆的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特殊场景下。识别、预警或处置能力不足。可能增加碰撞风险。

但许多人误解了。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软件更新。

错了。

根据国家标准。小米此次召回编号为“S2025M0149I”和“S2025M0150I”。字母“I”揭示了真相——这是受调查影响召回。而非企业主动发起的自愿召回。

OTA不是遮羞布

智能汽车时代。OTA技术让远程修复成为可能。便捷高效。但这也模糊了边界。有些企业试图用“升级”一词淡化缺陷。

必须澄清:OTA只是手段,消除缺陷才是本质。

市场监管总局早已明确:生产者采用OTA方式消除缺陷的。必须按召回规定备案。不能以技术为名逃避责任。

截至2024年底。监管部门共收到企业报告的OTA升级活动4047份。涉及车辆4.86亿辆次。2024年。汽车企业实施OTA召回19次。涉及车辆406.8万辆。比上年增长246.8%。数字背后是监管的强化。

OTA迷雾:11万辆小米SU7被动召回的警示与思考-有驾

被动与主动:一字之差的深远意义

召回类型分为三种:V(主动召回)、I(受调查影响召回)、O(责令召回)。

小米此次是I类。而同期一汽丰田和小鹏汽车的召回则是V类(主动召回)。这一字母之差。反映的是企业质量管控态度的差异。

当然。召回本身不是坏事。它是成熟市场监管体系的体现。但被动召回提示我们:企业是否对缺陷反应不够及时?

智能驾驶的“极端场景”挑战

小米SU7的问题集中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对极端特殊场景的处理不足。这不仅是小米的挑战。更是整个行业面临的难题。

随着驾驶辅助系统渗透率已达62.6%。安全性关乎千万用户。工信部新国标已构建更严格的测试场景。包括中国特色交通环境。要求车企提升极端场景应对能力。

摒弃“先上车后补票”思维

小米汽车作为新势力。曾创下交付奇迹。但快速发展不能以安全为代价。

行业需要摒弃“先上车后补票”的思路。在产品设计、测试验证等全链条建立更严格的安全标准。将安全置于销量和速度之前。

OTA迷雾:11万辆小米SU7被动召回的警示与思考-有驾

未来之路:监管与自律并重

2025年。监管部门持续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监管。要求企业未经备案不得开展OTA升级。不得将未充分测试验证的软件推送给用户。

这为行业划定了更清晰的红线。

OTA是工具。是进步。但它不改变产品安全的本质责任。车企需明白:真正的智能。是安全基础上的智能。真正的创新。是责任引领的创新。

安全。从来不是可选项。而是智能汽车的起点和底线。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