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城车到长城站,长城汽车签约极地研究中心,开启极地新征程

最近有这么一件事,听起来挺让人振奋的。

咱们国家自己的汽车品牌,长城汽车,跟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签了个合作协议。

这事儿简单来说,就是长城汽车要派车、派人,跟着咱们国家的科考队一起去南极。

从长城车到长城站,长城汽车签约极地研究中心,开启极地新征程-有驾

而且,这次去南极长城站的,还不是什么经过千锤百炼、浑身挂满特殊装备的“战车”,就是一辆我们平时在路上也能见到的量-产-版坦克300柴油车。

消息一出,很多人心里可能都会画个问号:这能行吗?

南极那是什么地方?

地球上最冷、风最大的大陆,动不动就零下几十度,环境恶劣得超乎想象。

把一辆从生产线上直接开下来的普通市售车扔到那种地方去,这不是闹着玩儿吗?

万一车子半路抛锚,那可不是打个电话叫拖车那么简单的事,周围几百公里可能都荒无人烟,后果不堪设想。

这个决定听起来确实大胆,但背后其实是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到今天的一份底气和自信。

我们得先弄明白,这次长城汽车和极地研究中心的合作,可不是简单的商业赞助。

不是说我给你一笔钱,你帮我的车在南极拍几张照片,回来宣传一下就完了。

这次的合作非常深入,可以说是把长城汽车整个技术团队都“捆绑”了进去。

首先,长城汽车的技术人员,要作为正式的科考队员加入队伍。

这个身份的转变意义重大,意味着他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要亲身扎根在南极,为车辆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

车子在现场遇到任何问题,比如在冰天雪地里打不着火了,或者某个零件被冻坏了,都得靠他们顶着刺骨的寒风现场解决。

从长城车到长城站,长城汽车签约极地研究中心,开启极地新征程-有驾

这不仅是对他们专业技术能力的极限考验,更是对个人意志和身体素质的挑战。

这说明,国家科考队看中的,不仅仅是长城的一款车,更是它背后那一整套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体系。

其次,这次合作的核心看点,就是这辆即将登陆南极的坦克300柴油版,是一辆没有经过特殊改装的量产车。

这一点非常关键。

在汽车界,把车送到极端环境里去测试,本身不是什么新鲜事,很多车企都会做。

但通常这些测试车都会经过或多或少的改装,比如更换特制的防冻油液、加强电池保温、改装轮胎等等。

而这次,长城汽车直接用量产车去挑战地球的“终极难度”副本,这就像一个学生不带任何参考资料、不划任何重点,直接去参加最难的考试。

这既是对自己产品品质的绝对自信,也是一次毫无保留的公开检验。

车辆的每一个零部件,从发动机到变速箱,从车身钢材到一颗小小的螺丝,都将接受南极极端环境最严苛、最直接的审判。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之所以敢接受这样的合作方式,也是因为他们在前期对长城汽车的产品进行了非常详尽和严格的评估,认可了它的实力。

那么,人们自然会问,一辆普通的量产车,凭什么能在南极那种地方生存下来呢?

这就要说到长城汽车在产品研发上下的苦功夫了。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的专家们在签约前,特地去考察了长城汽车的技术中心,其中一个重点就是环境风洞试验室。

从长城车到长城站,长城汽车签约极地研究中心,开启极地新征程-有驾

这个实验室能做什么呢?

它可以在室内模拟出地球上各种极端的气候条件,比如极地地区的强风暴雪和超低温环境。

就在专家们的注视下,一辆坦克300在模拟零下近30度的环境中,顺利地完成了一键启动、车窗快速除霜、空调稳定制热等一系列操作。

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在极寒条件下其实是对车辆电子系统、电池管理系统、发动机预热技术和空调系统的综合大考。

能在实验室里通过考验,才有了去实地挑战的底气。

具体来看,一辆车要在南极正常工作,至少要闯过三大难关。

第一关是动力系统的适应性。

南极的柴油为了防止在低温下凝固,会添加特殊的抗凝剂,这对发动机的“肠胃”是个不小的考验,不是所有发动机都能适应。

坦克300的柴油动力系统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全球不同地区油品的差异,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

同时,低温启动是重中之重。

在极寒环境下,机油会变得像蜂蜜一样粘稠,电瓶的放电能力也会大幅下降,启动车辆会变得异常困难。

坦克300稳定的低温启动表现,证明了它在电瓶技术、发动机预热和油路设计等方面都做了充分的优化。

第二关是无与伦比的通过性。

从长城车到长城站,长城汽车签约极地研究中心,开启极地新征程-有驾

南极大陆上没有铺好的公路,科考队员出行面对的是深浅不一的积雪、坚硬如铁的冰面,以及被常年大风吹出来的、像搓衣板一样的冰垄。

坦克300作为一款硬派越野车,它采用的非承载式车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带大梁”的结构,车身强度非常高,不怕在颠簸路面上“散架”。

再加上它的前后差速锁和强大的四驱系统,能够确保在有车轮打滑失去抓地力的时候,动力依然能传递到其他有抓地力的车轮上,帮助车辆脱困。

在广袤无垠的南极冰原上,这种脱困能力就是安全保障。

第三关就是整车的可靠性。

长城汽车向外界展示过他们庞大的研发测试体系,一款车在上市前要经过超过两千个项目的严苛试验,涵盖了从主被动安全、热管理到整车耐久性等方方面面。

这种千锤百炼打造出来的可靠性,才是它敢于以“素颜”状态直面南极挑战的根本原因。

这次从“长城车”到“长城站”的合作,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汽车本身。

它更像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汽车工业,乃至整个中国制造业的进步。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提起能在极地使用的车辆,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日本或者欧美的某些知名品牌,它们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品牌影响力,几乎占据了这类高端特种用途市场。

而现在,我们国家自己的民营汽车品牌,带着一款面向大众市场的量产车,堂堂正正地进入了这个领域,与国际顶尖品牌同场竞技。

这说明,我们在汽车制造的核心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再只是模仿和追赶,而是有了自己拿得出手的硬核实力。

同时,这次合作也为企业如何服务国家重大科研事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企业通过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技术支持国家的科学探索,而国家级的科研平台则反过来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极限测试场和技术验证机会。

在南极收集到的宝贵数据和使用经验,最终又会用来改进和提升民用产品的性能,让我们普通消费者也能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红利。

未来,当我们开着更加耐用、更加可靠的国产车时,其中可能就凝结着一份来自地球最南端的考验和智慧。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