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确定要造车了吗,亲?这年头,还有人敢造车,属实勇气可嘉,是把当下的残酷市场当成游乐场了吧,还是就打算“造个梦”先过把瘾,甭管能不能抢到“晚集”的最后一碗豆花?何小鹏刚揭发完业内的造车套路,扫地机器人圈里的追觅科技就一头扎进来,还扬言要造超豪华纯电轿车,名字一出,对标布加迪威龙,目标定得高,高得有点不食人间烟火,明明造的是车,却像是在写科幻剧本。
有一说一,造车这个事儿,一向是“高风险高烧钱”,不是谁家厨房煮汤那点事儿。追觅科技那边已经打响第一枪,官方说了,团队都快凑到一千号人,还在疯狂拉人,这阵仗,简直像是在备战世界杯,看上去很壮观。可问题也摆在面前,你别说是业界大佬,普通用户其实也都在心里打鼓了——追觅造车,到底是馊主意,还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舞台上的新神话?说实话,这道题不太好解啊。
现在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不是五年前,传说“人人都能造车”的那会儿了。根据2024年前七个月的数据,国内新能源车卖出了822万辆,同比跳涨快40%,新能源车在新车销售里占比一度冲到45%。但别看数据这么好,其实市场已经在洗牌,到了谁能活下来谁就能分蛋糕的节奏。整个消费层次像哑铃一样,中间没多少,全都集中在高端和低净值那头,高端市场还在加速出海,国内新增空间也肉眼可见的收窄。
说白了,追觅科技选的超豪华与出海,瞅准的是天花板的领域,不跟风,更像是要当“中国制造”的弄潮儿,在海外跑马圈地。品牌渠道、人家那30多个国家6000家门店,这基础确实比刚起步的很多汽车新势力强不少。靠中国完整强悍的产业链加持,从赛道边缘一跃冲进核心圈,这听上去像是给自己打了好几针强心剂。但话说回来,渠道再牛,造车的技术难得是“全家桶”,不是只靠以前卖机器人攒的经验就能分分钟搬过来的。
市场现状其实比想象还复杂。新能源渗透率一口气突破50%,那就意味着牌桌上的玩家越来越少,吃肉的越来越集中。像摩根士丹利那边预测,2025年乘用车市场前十名就能拿走市场65%的订单,两三年后这个数字甚至还会抬头。行业的集中度拉满,淘汰赛直接开启,把那些想“借口流量”捞一票的玩家都敲下去了。谁家利润率低,就等着被洗走,谁家增量不足,那就只能喝西北风。所以新玩家一进来,很多圈内人都皱眉头:你来干啥呀,难道真的准备在一波淘汰爆炸里当炮灰?
另外,超豪华市场其实蛮小众。按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给的最新数据,2025年上半年零售定价破百万的车型,只卖了3.7万辆,同比跌了快一半,其中传统燃油车就占了九成之多。也就是说,中国的顶流豪车市场几乎是“老钱”统治,新势力要杀进去,可比夺高考状元还难。这条路走着就像在悬崖上跑酷,稍有闪失就掉下去了。
造高定汽车能不能做成?这个问题放到高合造车身上就是一道血泪史——真的是烧钱能烧出火星,还能把企业一锅端。你要和这些老牌巨头硬碰硬,技术门槛、供应链要求,一个比一个高。尤其以海外市场为主,品牌认知有时比车好不好用还更重要,新势力要想“变天”,先得把自己名字打进有钱人的朋友圈,这可不是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事。
技术底气呢,也是考验追觅的核心变量。他们说目前专利量挺猛,全球累计申请了六千三百多项,其中发明占比快到五成,传感器、电机控制、人机交互这些关键词看着专业,但你真把个人消费电子的玩法往汽车领域一折腾,发现很多东西都得重新开锅。造扫地机器人的经验暂时还不能直接复制到智能汽车身上,毕竟,汽车不是在家里随便溜圈的家伙,而是要上路、经得起风雨的“真汉子”。行业里已经有太多前车之鉴,从零到一的过程,没那么梦幻,技术代差只会越来越明显。
造车的节奏也有点保守。追觅的首款超豪华电动车要等到2027年,那可是国内一票企业声称要让固态电池上路的节点,连丰田都发话了,2027到2028年开始量产。眼下半固态电池正火爆,各家都在拼谁家技术落地更快,谁家智能化体验能再升级两档。追觅这样的新玩家,如果不能提前在核心技术上布局好,等造出来,很可能已经落后于行业标准,市场早就变天了。
想一想,这造车计划像是还停在教学楼的门口观望,还没正式下场就已经感觉到赛道上的风沙扑面而来。对于智能化的落地规划,目前公开信息里查不到细节,更多是拜产业链和海外渠道的庞大基础。靠这两点,是不是够成为行业黑马?不敢打保票。而且海外市场也是危机四伏,成本高、壁垒众多,对新品牌来说都是大山。
讲真,造车真不是闹着玩儿。你看恒大那“雷剧”,多少人曾以为地产大鳄跨界造车能风生水起,结果直接凉凉。华为带量助攻,和小米一波惊喜输出,也算是跨界玩家里走得比较像样的了。但历史经验一再说明,技术创新、品牌塑造和供应链运营都是要求极高的活计,不是谁都能一把过关。
对追觅科技而言,跨界造车更像是一次理想主义的实验。他们之前已经宣布造无人机,靠着技术底气和全球资源试图撬动更多品类,算是一条绕路狂奔,不安于一直做扫地机器人行业老大。如果真有魄力和远见,或许能从自己的舒适区蹦出来,但这条路上,失败是大概率,成功是小概率,天才和疯子往往只隔着一条鸿沟。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之所以能越做越大,很大程度是因为不断“有新人整活”,创新力量在里面搏个头破血流才拼出了世界级的产业规模。追觅科技这一次,也是敢于挑战行业最高段位的一路狂奔。是不是后起的黑马,现在谁都说不准。或许,正如所有创业者信奉的那句话:“看准了就不回头”。但市场无情,你会不会被“卷”到最后,就得靠一场场真枪实弹的比赛去闯关验证。
总的来看,追觅造车是有人鼓掌,有人观望,也有人搓手指等着撞南墙。在这个出海和高端都被大佬们占满的时代,天才和勇者谁能笑到最后,全都藏在下一场牌局里。这就像那句老话:世道变了,谁还敢造车?敢造,就是英雄,敢不造,就只能喝咖啡坐板凳。踏上这条捞“晚集”无极限的造车路,谁都不知道结果是真是假,但所有人都在瞪大双眼,看追觅能不能玩出不一样的花样。
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再多嘴一句:行业变化太快,技术革命一轮接一轮,跨界玩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独家牌,别说光靠渠道就能稳稳出圈。造车,是综合实力的交锋。品牌、技术、供应链、用户口碑,每一点都能决定命运。一个不小心,就是“造梦一场,梦醒时分”。
最后一句,追觅这次出手是勇气还是冒险,是故事还是事故,谁都不能下定论。世界在变,中国造车圈比拼的,不只是保守、胆量,更重创新和坚持。这种绝不肯停下脚步的攀登劲头,才是中国汽车产业最宝贵的力量。你怎么看?追觅能不能造出惊艳世人的豪车,能否杀出重围收获掌声?说说你的想法,评论区等你来聊!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