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订单暴跌55%!致命事故与虚假宣传重创雷军造车路

小米SU7订单暴跌55%!致命事故与虚假宣传重创雷军造车路-有驾

中国小米(1810.HK)首款电动车SU7正经历上市以来最严峻的市场考验。根据德意志银行周三发布的报告,SU7在4月的新订单量同比暴跌55%,5月前两周仅新增1.35万份订单,而3月第二周曾创下2.3万份的单周历史峰值。这一戏剧性转折,让曾以“颠覆者”姿态闯入汽车行业的小米,陷入品牌信任危机与舆论漩涡的双重夹击。摘要来源:trnzr.cn

一、销量过山车:从月销超Model 3到订单腰斩

SU7自2024年3月上市后便展现出强劲势头,凭借21.59万元起的定价、800V碳化硅平台及雷军个人IP的加持,其销量在2024年12月达到2.5万辆,首次超越特斯拉Model 3的2.1万辆。然而,这一高光时刻未能持续。2025年4月,SU7交付量环比下降9.8%至7,058辆,而同期新订单量更是断崖式下滑。更严峻的是,小米官方APP显示的交付周期从26周延长至11个月,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的焦虑。

二、致命事故与虚假宣传:信任危机的导火索

智能驾驶安全争议成为订单下滑的直接诱因。2025年3月29日,SU7在德上高速发生NOA(领航辅助驾驶)状态下的高速爆燃事故,导致车内三人遇难。尽管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但舆论对小米智能驾驶系统的质疑声浪高涨。随后,工信部于4月出台新规,要求车企明确标注智能驾驶功能边界,禁止使用“自动驾驶”等模糊表述。小米被迫将SU7的“智驾Max”更名为“端到端辅助驾驶”,并在用户手册中强调“驾驶员需全程接管车辆”。

碳纤维前舱盖事件则将信任危机推向顶点。SU7 Ultra车主发现,花费4.2万元选装的双通风口碳纤维前舱盖实际并无宣传的散热及空气动力学功能,仅为装饰性设计。近400名车主联名要求退车,并计划以“虚假宣传”为由起诉小米,主张“退一赔三”。尽管小米致歉并提供2万积分补偿(约2,000元),但车主认为补偿力度与4.2万元的选装费用差距悬殊,维权行动持续升级。

三、雷军的至暗时刻:从营销神话到口碑反噬

面对危机,雷军在5月10日罕见公开承认,过去一个月是其创办小米15年来“最艰难的时期”,甚至一度暂停社交媒体互动以“静心思考”。这一表态折射出小米面临的多重压力:

  1. 产品定位困境:小米长期依赖的“高性价比+极致营销”模式在汽车领域遭遇水土不服。汽车作为高决策成本产品,消费者对技术落地与品牌信誉的要求远超数码产品。SU7 Ultra的碳纤维前舱盖争议,正是过度营销与产品实际功能脱节的典型案例。

  2. 监管与合规风险:工信部新规要求车企提交智能驾驶深度测试方案,并对OTA升级实施更严格监管。这意味着小米需投入更多资源进行技术验证,研发周期与成本显著增加,可能进一步拖累市场反应速度。

  3. 市场竞争白热化:2025年5月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比亚迪领跑、新势力混战”格局,SU7销量已跌至第六位,而特斯拉Model Y因缺乏新品刺激销量腰斩。小米若不能迅速重塑品牌信任,恐将在激烈竞争中掉队。

小米SU7订单暴跌55%!致命事故与虚假宣传重创雷军造车路-有驾

四、破局之路:从流量狂欢到技术深耕

当前,小米正处于“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行业分析师指出,小米需在以下方面采取行动:

  • 重构产品信任:针对碳纤维前舱盖事件,需提供更具诚意的补偿方案,如按比例退还选装费用或延长质保期。同时,加快SU7 Pro版的交付(原计划5月底),以实际产品力对冲负面舆论。

  • 强化技术透明度:公开智能驾驶系统的测试数据与事故响应机制,邀请第三方机构进行独立评测,缓解消费者对“黑箱操作”的担忧。

  • 调整营销策略:摒弃“参数碾压”的宣传套路,转而强调安全性与用户体验。例如,通过“车主共创”活动收集反馈,建立更紧密的用户连接。

结语:汽车江湖的“小米模式”再遇挑战

小米SU7的困境,本质上是互联网思维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的阵痛。从手机到汽车,雷军试图复制“高配低价+粉丝经济”的成功路径,但汽车行业的技术复杂性、监管严格性与用户期待值均远超数码领域。此次危机若能倒逼小米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驱动”,或许能为其打开新的增长空间;反之,若仍沉迷于流量游戏,小米汽车恐将重蹈部分新势力品牌“高开低走”的覆辙。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