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都听到了一个挺让人提神的消息。
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的老板在一次公开讲话里,给大家算了一笔账,他说现在全世界一年也就卖出去九千万辆新车,可单单一个中国,一年的生产能力就奔着三千万辆去了。
这话一说出来,不光是汽车行业里的人,就连我们这些平时只管开车加油的普通老百姓,听了都得琢磨一下:这是个什么概念?
这不等于说,全世界每卖三辆车,就有一辆是中国造的?
美国汽车业的巨头们是不是真的感觉到了压力,开始有点坐不住了?
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中国的汽车产业有了今天这样的底气?
其实,这事儿得从头说起。
咱们很多人都还记得,十几二十年前,谁家里要是买了辆车,那多半是大众的捷达、桑塔纳,或者是日本的丰田、本田。
那时候,国产车在大家心里的印象,总觉得还差那么点意思。
当时我们国家为了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想了个办法,叫“市场换技术”。
说白了,就是我把这么大的市场开放给你,让你来建厂、卖车、赚钱,但条件是你得把你的技术教给我,带着我一起玩。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个漫长又有点委屈的“学徒”阶段。
我们给人家配套,生产螺丝、玻璃,慢慢地学着造变速箱、发动机,一步一个脚印地积累经验,把整个生产流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摸了个遍。
这个过程虽然慢,但打下的基础非常扎实。
真正的转折点,是新能源汽车的到来。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一条跑道上赛跑,以前比的是谁的发动机马力大、谁的变速箱换挡平顺,在这条老跑道上,欧美日韩的老师傅们跑了几十年,我们跟在后面追得很辛苦。
可突然之间,赛道规则变了,大家要比谁的电池续航长、谁的充电速度快、谁的车机系统更智能。
在这条全新的跑道上,大家几乎是同时起步的,甚至我们还悄悄地抢跑了一段。
我们国家很早就意识到,电动车是咱们汽车工业“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于是就把宝押在了电池技术上。
这里就得提一个关键的东西,叫磷酸铁锂电池。
这东西最早的技术理论其实是美国人提出来的,但当时他们觉得这种电池的能量密度不够高,简单说就是存的电不够多,跑不了太远,所以没太重视。
结果,咱们中国的工程师们把这个技术捡了过来,仔细一研究,发现这东西虽然跑得不算最远,但它特别安全,不容易着火,而且成本低、寿命长。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平时开车也就是上下班、买个菜,一天也跑不了多远,这种电池简直是太合适了。
于是,我们就在这条技术路线上死磕,不断地改进工艺,降低成本。
现在是什么情况呢?
全球超过七成的电动车电池都是中国生产的。
像宁德时代、比亚迪这些名字,在国际上都成了响当当的招牌。
最能说明问题的一个例子就是,前阵子福特公司要在自己的老家密歇根州建一个电池工厂,来振兴美国制造,结果呢?
最核心的电池技术,还得从中国的宁德时代那里花钱买授权。
这一下子,主客易位,当年的徒弟,现在掌握了师傅都得来学的独门绝技。
技术上的领先,直接就反映在了市场上。
咱们来看看实打实的数据,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23年,我们国家汽车产销量都历史性地突破了三千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接近九百五十万辆,市场占有率超过了百分之三十。
而福特自己呢,忙活了一整年,全球电动车销量也就几十万辆。
这个差距,已经不是一个数量级了,也难怪他们的老板会感到焦虑。
更厉害的是,中国汽车不光在国内卖得火,还开始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了。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了四百九十一万辆,第一次超过了常年霸占第一的日本,成了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出口国。
现在你去欧洲、中东、东南亚旅游,会惊奇地发现,马路上跑的中国品牌的汽车越来越多了。
有人可能会说,这不就是靠价格便宜嘛。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价格有优势确实是事实,但这便宜不是靠赔本赚吆喝换来的,而是靠我们强大的全产业链优势实实在在“省”出来的。
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一船来自澳大利亚的锂矿石运到中国港口,卸下来直接送进旁边的冶炼厂,加工成电池材料;材料再送到隔壁的电池工厂,组装成电池包;然后电池包又被运到不远处的汽车总装厂,和车身、电机、智能座舱组装在一起,一辆崭新的电动汽车就下线了。
从一块石头到一辆能开动的汽车,所有的环节都在我们自己手里,而且距离非常近,这就极大地压缩了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
比亚迪甚至更进一步,除了轮胎和玻璃,从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到车用的芯片,几乎所有核心部件都自己生产。
这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模式,让它的成本控制能力达到了一个恐怖的水平,所以它能一年卖出三百多万辆新能源车,把特斯拉都甩在了身后,这背后靠的全是硬实力。
面对这样的局面,那些曾经高高在上的国际汽车巨头们也看清了形势。
德国大众汽车集团直接掏出几十亿欧元,在安徽合肥建立研发中心,甚至还放下身段,主动找中国的造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合作,用人家的电子电气架构来造自己的车。
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更是成了它全球效率最高、利润最可观的生产基地,生产出来的车不仅供应中国市场,还大量出口到欧洲和亚洲其他国家。
这些事实都说明了一个道理:今天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是一个可以被轻易忽视或者绕开的地方,而是全球汽车产业的创新中心和制造高地。
不来这里合作、不在这里学习,就意味着可能会被时代淘汰。
这场全球汽车产业的格局重塑,才刚刚开始,未来的竞争无疑会更加激烈,但很显然,中国汽车已经在这场新的竞赛中,牢牢地占据了一个非常有利的出发位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