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零接管”“解放双手”——这些曾让消费者心动的智驾宣传语,为何一夜之间消失了?
近日,小米、理想、蔚来等车企集体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宣传话术从高调炫技转向谨慎克制。这一现象背后,是工信部一纸禁令对行业虚火的重拳整治,更是智能驾驶赛道从资本狂欢回归安全底线的必然转折。
政策铁腕:车企为何集体“改口”?
4月,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禁止使用“自动驾驶”“城市NOA”等模糊术语,并强调“辅助驾驶”的功能边界。这一政策直接击中了行业的“命门”——过去,部分车企通过“L2.9”“准L3”等擦边球话术,将驾驶员仍需全程监管的辅助功能包装成“接近自动驾驶”的黑科技。
例如,小米SU7此前宣传的“端到端智驾”如今被加上“辅助”前缀;理想门店不再主动提及NOA功能,转而强调“家庭舒适性”。某车企内部人士透露:“政策划清了责任红线,若因夸大宣传导致事故,企业可能面临刑事责任。”
营销降温:从“技术狂欢”到“责任优先”
走访一线门店可见,销售话术已发生明显转变:
功能描述更谨慎:小鹏销售在试驾时同步介绍“智驾险”,明确提示“系统可能随时退出”;
责任边界更清晰:鸿蒙智行在物料中标注“高阶智驾无法适应所有路况”;
宣传重心转移:蔚来将智驾功能拆分为付费权益,理想则主打空间和座椅配置。
这场更名潮暴露了行业尴尬:技术层面,城区NOA实际落地率不足30%;法规层面,L3认证标准迟迟未出台。当资本泡沫褪去,安全与责任成为新赛点。
行业启示:智能驾驶需要一场“成人礼”
从“自动驾驶”到“辅助驾驶”,一字之差折射出中国车市的成长阵痛。华为BU CEO靳玉志的发言颇具代表性:“手不能离开方向盘,眼睛也不能离开驾驶方向。”这或许正是行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当车企不再用科幻级话术收割流量,而是聚焦真实场景的安全体验,消费者才能真正受益。
智能驾驶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取代人类,而是让出行更安全。政策收紧不是技术的倒退,而是对生命敬畏的进步。正如一位行业观察者所言:“当宣传的泡沫被戳破,留下的才是推动行业前行的真实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