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公里龟速撞上奥迪Q5L,收费站监控还原的0.3秒延迟,让车主和厂家都闭了嘴

15公里龟速撞上奥迪Q5L,收费站监控还原的0.3秒延迟,让车主和厂家都闭了嘴

监控拍得清清楚楚:SUV挪到收费站跟前,速度慢得像等红绿灯,前面奥迪Q5L刚过杆起步,这边就直直怼上去了。交警调数据,时速15公里。老张在收费站干了八年,头一回见这速度还能追尾的,“这要是考科目二,早该过了。”

收费站这地方,懂的人都知道怎么回事。车道突然窄下来,ETC杆子有时候抽风,前车急刹是家常便饭。但这次不一样,涉事SUV多半开着辅助驾驶,而这玩意儿在低速工况下,表现得像刚学会走路的孩子。

技术这块儿得掰开了说。现在买车,冲着L2辅助驾驶去的人不少,觉得高速上省心。实际情况?30公里以下的速度,系统基本处于“看着办”的状态。毫米波雷达对慢速目标不太感冒,摄像头反应也得有个过程,零点几秒的延迟搁平时没啥,收费站这种地方距离近、情况急,够呛能反应过来。

奥迪Q5L那套Pre-Sense系统,正常速度下该刹的时候能刹住,中保研的碰撞测试数据摆在那儿,30公里时速能减少四成多的追尾风险。但这回遇上的是超低速侧向切入,传感器覆盖范围顾不上这个角度。就跟人眼睛有盲区一样,系统也有照顾不到的地方。

更麻烦的是驾驶员这边。身边用辅助驾驶的朋友里,上了高速就习惯“放手”的不在少数,总觉得车自己会跑。实际上L2这东西,厂家交车时让你看十来分钟教学视频,多数人快进都嫌慢。ACC跟导航辅助到底啥区别?估计一半车主答不上来。

收费站这场景,本来就考验人车配合。车道线画得模糊、前车频繁变线、速度忽快忽慢,系统处理起来就够吃力的,还得看驾驶员能不能及时接手。要是那会儿注意力飘了几秒,后果就来了。有些车配了驾驶员监测系统,专门盯着你眼神和脑袋朝哪儿看,但这配置往往是选装,价格标签上写着四位数。

往深了讲,这事儿暴露的问题不光是技术层面。

15公里龟速撞上奥迪Q5L,收费站监控还原的0.3秒延迟,让车主和厂家都闭了嘴-有驾

新能源车和智能车卖得火热,用户教育这块儿明显跟不上节奏。很多人提了车,上手就开,对系统能干啥、不能干啥压根儿没数。辅助驾驶≠自动驾驶,这话厂家念叨了无数遍,但真上了路,该走神还是走神。前两天还有哥们儿跟我显摆,说他全程不碰方向盘,我问了句:出了事儿保险认不认?他卡壳了。

行业这两年技术迭代快得吓人,基础设施其实没跟上趟。新修的高速路段,部分配了车路协同,能提前两百米预警前方状况。老路段改造慢,覆盖率大概三成都不到。收费站这种节点,原本就是事故多发地,加上辅助驾驶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参差不齐,风险自然就高了。

保险公司这两年开始玩新花样了。用辅助驾驶跑得多,保费往上走;手动驾驶为主的,反而能打折扣。这种经济手段,或许比教育管用得多。钱包疼起来,人记性就长了。

这起事故,责任怎么划估计得扯一阵子。SUV低速行驶违规算一条,系统失效算一条,驾驶员走神也算一条。但对普通车主来说,真正该想明白的,大概是这几样:

你那车的辅助驾驶能干啥、不能干啥,心里得有谱。说明书虽然读着费劲,但关键时候能保命。高速上别太松懈,特别是收费站、匝道这些地方,手得随时准备接管。还有就是,别太信技术,它能帮忙没错,但替代不了你自己判断。

开了这么些年车,有句话越琢磨越对——技术再先进,坐在驾驶位上的,得是人。

这次事故最终怎么定性,等官方说法。但有一点跑不了——辅助驾驶这条路,走起来还没那么顺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