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去年这个时候,我还在某品牌的经销店里转悠,旁边一台白色宝马i3挺惹眼。销售说:优惠到17万多,可以带回家。我心里那会儿还挺羡慕,毕竟之前只听说它价格压低了,但实际体验一坐上去,心里就感觉错了。
我记得那天我试驾完出来,朋友打趣:这车性价比真能打?续航绝对够用,快充也稳。但当我翻开自己的笔记,心里那个质疑又冒出来:真正值不值得?这车最大的卖点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按照市场反馈来看,估算在18-20万这个区间的纯电动车中,几乎都是势头猛、续航长、配置丰富。这么比,宝马i3似乎就掉队了。比如说,比亚迪海豹EV,官方有宣传百公里加速3.8秒,实测大约3.9秒,续航也能超过700公里,价格比起宝马低点点,但配置(电动座椅、通风加热,智能辅助)几乎都到了标配。你说——不就比宝马多点配置吗?这差别让我在脑子里不断翻滚:为什么宝马的火候没炒香?减价之后,它的特色还被覆盖了?
这就让我想到,宝马i3的设计和研发其实没那么新鲜。它采用的是CLAR平台,嘿,你知道那啥?这个平台起源于燃油车架构,只是在设计时多加了电池空间的预留。比喻说,就像一个老厨师用经验和老底子,再简单地炒了个电饭锅菜——听着可以,但还能爆出啥新味?界内其实已经在追极简、智能、续航长这类核心竞争力。你们会觉得,我是不是被卷入了新势力的道路盲区?还是说,我猜的,宝马依然更在意品牌感而不是实际体验?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挺迷惑的,纯电的宝马,到底为了逼格还是冲量?它在国外市场还挺火,但在咱们这边,销量一直低迷。那一份经销店的订单表,补贴后降到了20万左右,可对比之前的性能和配置,差强人意——还是得看消费者的理性了。
你看,宝马i3虽然有人偏偏爱它的百公里6秒的速度感,但实际上,像吉利银河E8,百公里只需3.5秒,续航比宝马还更猛。而且,智能和操控体验都远胜它,至少在我试过几台之后,感觉真差距还挺明显的。是不是有点偏题?我也在想,把这个竞争差距抛出来,感觉能帮大家更清楚,宝马这个车,到底是什么状态。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那张试驾手册旁边的用户反馈统计——大概4个样本中,3个觉得空间局促,尤其后排;还有一个觉得悬挂偏硬——这就是个换个角度看产品的难题。供应链方面,其实宝马用的零件很多还是保持高端水平,可你想想,人家新势力用的零配件都在微创新,而宝马的东西,成本已经被摊了很多。
我还在琢磨:你说,消费者到底最看重什么?还是说,大家其实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这车的定位,到底混得好不好?我一直觉得纯电运动轿车这个标签,本身就有点尴尬。要是试图迎合那些追求面子、又想开得快,可能就偏离了实用;但要是真喜欢,配置和空间不让人满意,鸡肋就更明显。
宝马这个车在性价比上,似乎是被品牌溢价整垮了。就算减到20万,续航和配置还是比不过新势力那些新鲜货。大多数朋友都在问,值不值得?这问题,听着真不像是在买实用车。它更像一个豪华标志,但又没有豪华体验那般突出。
你说,未来宝马会不会继续走高端品牌路线呢?还是会把价格再压低一些,才真的能拉回来销量?反正我觉得,除非在用料和体验上再下一把功夫,要不然,光有品牌撑着,终究撑不开市场。
这个岁数的我啊,心里总在掂量:那种全家出行,要空间,要实用,还不贵的车,好像比单纯迎合面子更重要。或许,下一次,我会去看看那个新冠药箱一样的家用电池解决方案——会不会有什么突然蹦出来的黑天鹅?说到这我突然想不明白,别问我为什么,因为我可能猜错,但我总觉得,真正改变的,是人的心理。
就像那位修车师傅说的:你别看表面,车要耐用,包装再漂亮也骗不了人。打动的不只是外壳,更是那一块真心实意的体验。想起也许下一次,我会带我那个喜欢泡图书馆的朋友去试驾,他的第一句话可能就会是:这车空间还是挺不赖的,特别舒服。(这段先按下不表)
反正,市场总归要经过磨合,谁能在这场科技+体验的比赛中笑到最后?我心里也还在琢磨,先别太快下结论,对吧?在我身边那只爱咕噜的猫,真实情况跟它的表情一样:还挺淡定,就是不爱多表态。
末了,我倒想问一句:你会为啥多钱去买这辆不太符合流水线式炒作的宝马呢?还是说,细节上的那点差别,其实才是真正的偏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