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宣布要复活,那阵势挺令人震惊。去年行业里还流传着不少风声说它要死了,据说有人在一份白皮书里提到,翔飞公司已接管了威马的几家公司,估算投了个2亿左右(只是估算,毕竟没有太正式的资料),目标是在温州那边恢复产能,计划今年出货2万台,收入能摆到10-20亿的样子(样本少,估算吧)。这事一出,行业里谁都哗然。能死而复生的品牌,不多见。挺刺激的——我倒觉得有点像是给整个行业打了一针兴奋剂。
我早上喝咖啡的时候,还和邻居调侃:要不要说威马的事像是凤凰涅槃?他笑着说:更像是‘死而复生’的小说剧情。你不觉得挺奇怪么?一个曾经火了几年,然后就突然失联的品牌,居然还能指望用老旧产品再起?这让我想,到底靠什么支撑?
我还记得去年威马的财务报告,亏损那叫一个成灾。听说去年亏了十几个亿(这个估算自己琢磨的,但只是一家小公司同行的八卦类信息)。现在要靠这点复工来扭转,真是拼了。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怎么说呢?市场其实早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前威马靠智能吸引用户,那个时候火得一批。现在呢?用户都变瘦了(指市场变得更理性、更挑剔),一堆新的品牌在崛起,从蔚来、小鹏到理想,各个都抛出新鲜货。威马如果只是再发个旧款车型,技术和配置都明显落后,简直是用旧招数打新战役。
你会不会觉得,威马这操作,有点像是以过去的荣耀换未来的生存?这其实挺危险,虽然我也能理解,毕竟旧资产还能变现,但硬要用过去的基因去拼未必行得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温州那边的生产线,工人们还挂着等待命令的牌子。这个等待就挺微妙。人家真心盼着威马能突围,但我心里也有个疑问:这些工人和供应商,看到死而复生,最后能真正赚到钱么?
顺便说,他家的供应链,也不算短。温州那帮鞋厂、五金厂,实际上是跟汽车生产捆在一起的产业链工,技术门槛低点的,基本都维护着温州的小经济圈。而这次复工,能持久吗?还能不能持续供料?特别是要用新原料,成本会不会飞涨?这里面用了几层心思——其实挺像是在玩拼手气的。
我觉得,品牌的信任崩塌远比资金的窟窿更难补。你卖旧车,除了满足特定需求(像网约车,那车用的好,赚点运费),普通消费者还会选新款、看技术。对吧?但威马的车,卖得动不动都要讲价格优势,现在技术平台上,那也是老旧的子弹在发射。
这让我想,除了价格,用户还会关心什么?续航?智能体验?这些倒还可以努力弥补,关键是品牌形象。你说没死,但房子都烧得差不多了。
提问来了:你相信威马能用复工再回到新势力这条路上?
我自己还在犹豫,毕竟信这个东西,不是说复工就能重建的。
说到技术,比方说我亲眼试驾过几次那款EX5,嗯,油门反应还算及时,但车里的智能系统,10年前的设计感。自动驾驶?就算你说有,水平也就那样。跟主流对比,差5年起码。你试试去看最近几台特斯拉或者蔚来的自动驾驶功能,跟威马那点模样的,还差了个档次。这块,我真不好说,是不是市场早就接纳了,也许不,她啥都没创新,还指望用老车赌一把?
这段先按下不表。
不然我觉得,威马的这次复工,其实更像是地方政府在用经济稳定 的名义,拼命托着那点老资产。一方面,确保就业;另一方面,也给社会制造一些正常运转的假象。
但是,你想啊,这车不卖出去,怎么赚钱?卖不出新玩法,那旧的还值几个钱?估算一下,这次复工的成本,加上人工和原料,可能刚好撑起生产线,心算下:每台车的成本在5万-8万(很粗糙,样本有限),就算批发价能摆到8-10万,也只是想办法把库存走掉,赚点差。这样的差价能撑多久?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开发新技术,比造汽车还难。是不是因为不想花那份心血,成本太高、风险太大?我觉得还真是,难怪很多老品牌,看到新需求,转身就跑。
威马要是真想再站起来,还得靠用户——而不是政策。市场需求变了,用户眼界变了。你会不会觉得,最难的还是信任?要买你的车,得相信你未来不会又玩失联那个把戏。这信任,就像是藏在车缝缝里的那点油,少了就很难再跑得快。
想起我那朋友,修车多年,他说:你知道的,车就像一个大汗腺,来了很多灰尘,再干净都盖不住那股味。 品牌也是一样。威马要重建那份新鲜感,得想办法让人一进入车里,就觉得这次是真不一样。但这个新从哪里来?或者,是的,或许也只是一个状态吧。
话题扯远了些,但威马这次复工,除了静观其变还能挤出什么点?你觉得,市场会给它更多的机会么?
也许,只是那一瞬间的心动,或者就藏在企业看似普通的一块座椅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