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成都经开区搞了个签约仪式,签了17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过130亿元,和汽车产业这根“粗链条”算是绑到一起了。新闻里说的花里胡哨,什么电池、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一应俱全,这都证明了一件事——汽车不再是单纯的“四个轮子加两排座”,而是越来越像个会思考、能交流的“大号智能终端”。
这事儿让人琢磨起来,成都经开区是怎么想的?本地本土的汽车厂子已经铺了好几年了,但只拿“组装工厂”这颗白菜,终归不够吃香。现在新能源汽车一边猛冲,智能化、网联化一边跟着跑,谁还满足于整天给老外做代工?所以必须玩“大棋”,搞产业链闭环,出了电池还要出算法,出了座舱还要出底盘,这就是这次签约的思路。
可是问题来了,这130多亿到底能砸出啥花?会不会砸一半,大老爷们拍屁股走人,剩下一地鸡毛?要问我,钱能出奇效,但必须花得对路。比如你说的那个新能源商用车运营平台,号称32亿要做数据驱动,听着就高大上。如果真能让卡车司机少拉点空货,多赚点运费,那就是大实惠。再说那个锂电容器基地,拉来的是产业链“高端货”——咱们不是只拼工价,还拼技术、拼新功能,货真价实,别人不好替代,你才能占住一亩三分地。
真正让我上心的,不只是这些投资数字和高科技名词,而是经开区这帮人要干什么。你看看这两年全国哪个地方不在抢“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头牌?浙江、江苏、广东到处都是巨头和新秀。成都如果不抢在前头,还只靠传统老厂子,下场就明摆着:不是变成外地品牌的小作坊,就是干脆被市场淘汰。这次集中签约、场景亮相,背后肯定是有紧迫感的,也是想给全成都甚至周边城市带动点新鲜劲儿。
以前大家说成都是新一线城市,文化、娱乐产业厉害,搞汽车的也不少,但产业是真正深一层了吗?不是。汽车产业的升级如果只是把车做好了卖出去,那叫初级。现在是要讲“生态链”,也就是无论你是搞电池、软件、传感器,还是做底盘、智能座舱,只要能连到这个体系里,就有事可干,有活可做,有钱可赚,这才能将整个区域资源盘活。这波动作,其实就是补链强链,从零部件到整车、从研发到服务,全打包。
但设想一下,这体系做起来容易吗?外地来的企业怎么融入本地生态?本地的怎么和外地高手过招?这里就考验成都经开区“管家式服务”了。说白了,就是要会经营、不唯政绩。企业来了可不能只拍几张合影,最后啥也不管。招商的成败其实看后续,有没有帮企业算好土地价、有没有帮厂子配好工人、有没有及时解决政策上的麻烦。如果还玩老套路,就算吹再多牛,最后还是落空。
我最喜欢的还是他们那几个“智联”项目。无人巡逻、无人配送、智慧办公,这些场景听着扎实。科技新闻里天天都在说自动驾驶,现实却是大街上全是老司机,人工成本撑得快不住口袋。这种时候,新技术哪怕先用到工业园区、小区里做送快递、洗地,慢慢推广开,才有可能走出真正的大众消费市场。不然你搞再多算法,车子还是只会挪进库里,老百姓是不会买单的。
还有一块不得不聊的是成都市“油电并举、整零并重”这一发展思路。老牌汽油车不能一下被抛弃,毕竟市场、就业都还离不开;但新能源汽车必须要往前冲,不冲就错过黄金窗口。整车企业再牛,也要有零部件企业给力,否则就跟做饭没锅没铲子一样,只靠主厨是干不起来的。像吉利、东风这些都在升级换代,新品牌、新基地陆续开业,让整个汽车业像一张大网越织越密。
可是成都还有什么更大挑战?说到底,汽车产业不是单纯一地发展的事。产业链上的头部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新兴市场机会,都在全国甚至全球竞争。成都经开区要想鸟枪换炮,要么自己出头做领头羊,要么吸引来最强头部玩家,靠政策、环境、人才等一切资源拼命竞争。这轮130多亿投资就是押宝,但押宝也不能只看热闹。最后靠硬实力比拼,谁能把产品推向市场,谁能把新技术用到老百姓最关心的地方,谁才是真正的赢家。
最让我觉得值得琢磨的是,看到经开区一批配套型项目进场,说明大家真的意识到,只有搞全要素、全生态才有未来。你搞电池,那边就有人做充电桩、做能源管理,你造座舱,旁边就有人提供交互系统做车联网。只有厂子背后能组成生态“小圈子”,大家彼此联动,才能把产业链做得足够长、足够强。就像盖房子一样,光有钢筋还不行,砖头、水泥、玻璃都得跟上,才能撑起大厦。
不过我也想让大家冷静下来,想想为啥这么多地方都在奔汽车产业?除了政策推动和市场压力,也因为中国经济现在正需要新增长极。房地产熄火了,互联网红利吃得差不多了,新制造业和新科技才是下个风口。汽车不只是交通工具,而是智能出行、能源创新、消费升级的交汇处,所以全国都得抢头牌。成都这波动作快,说明有眼光,但也意味着压力山大,一不小心就成了“投资留痕”,表面风光,实则不温不火。
最后还有一个设问值得大家深思:接下来这些项目如果都落地了,成都的创业者、本地工人、学生群体能拿到什么新机会?企业来了,技术带来了,但有没有真正培养出本地创新人才?有没有把产业红利和社会就业创新结合起来?未来的汽车产业,不是一堆孤立的工厂,而是城市、人才、技术、资本、用户一体化的大生态。如果成都经开区能想明白这一点,真正搞出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和智能网联产品,那这些钱就花得值。
至于短期内能不能见效?我觉得慢慢看,不用着急。只要项目能扎实落地,不是空头公司和忽悠资本,成都汽车产业链迟早会出圈。真正好的产业投资,靠的是实实在在的研发和生产,靠的是老百姓开得开心、用得便利,企业赚钱的同时社会也有机会。成都经开区这次饭局摆得气派,欢声笑语之后才是关键。接下来就看怎么把高质量发展的口号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本地经济和汽车产业最扎实的升级。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如有侵权投诉,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