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的聚光灯下,大众汽车好像突然想起来自己曾经是“人民的汽车”了。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它要在电动化的小车市场里被国产新势力们按在地上摩擦到地老天荒的时候,它从牙缝里挤出了一个词——ID.EVERY 1。
听听这名字,多有野心,要包揽“每一个”,但这台预计要等到2027年才能从PPT里开出来的概念车,真的能拯救大众于水火之中吗?
我看着它那张有点“方”的脸,总觉得这更像是一场迟到了太久的自我救赎。
时间这东西,在汽车圈,尤其是电动车圈,简直比超跑还快。
2027年,听起来不远,但你掰着指头算算,那可是三年后了。
三年,足够比亚迪把海豚更新换代三次,足够小米的工厂里都开始生产飞行汽车了(开个玩笑)。
而大众,在2025年的今天,给我们画了一张2027年的大饼。
这操作,与其说是展望未来,不如说是在承认现在的力不从心。
让我们先把时钟拨回到2023年,那一年,一辆叫大众e-UP!
的小电车悄无声息地停产了。
那家伙,就像个班级里不起眼的同学,你知道有这么个人,但考试成绩一般,长得也一般,毕业后就再也没人提起。
它就是大众在小型纯电市场里一次不成功的试水,像一颗扔进大海里的小石子,连个像样的水花都没看见。
现在,ID.EVERY 1被推出来,名义上是接替它的位置。
但这哪是接替,这简直是想从坟墓里把前辈的灵魂挖出来,重新注入一个号称“年轻、活力、数字化”的躯壳里。
可这个新躯壳,真的够新吗?
我盯着官图看了半天,这外观,说好听点是致敬经典,说难听点就是把高尔夫的灵魂硬生生塞进了一个更小的盒子里。
那个粗壮的C柱,设计师生怕你看不出这是高尔夫的亲戚。
车头的封闭式设计,中间加一块黑色饰板,眼睛(大灯)是挺有特点的“雷达放射状”,仿佛在说:“看我,我在努力变得有科技感!”
但整体看下来,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穿着西装革履的大叔,非要学着00后玩赛博朋克,总有点说不出的违和感。
他们说,这车长宽高只有3880/1816/1490毫米,比ID.2all概念车还小。
这个尺寸,摆明了就是在欧洲那种老城区的窄巷子里“横行霸道”的。
可问题来了,它的对手们早就把这个级别的市场玩出花了。
电动MINI COOPER,人家玩的是情怀和格调;比亚迪海豚、欧拉好猫,人家玩的是性价比和配置的“降维打击”。
当我们的国产品牌已经把小电车做成一个精致的移动生活空间时,大众还在纠结C柱到底要不要像高尔夫。
更让我觉得“这事儿有点悬”的是它的性能。
一颗最大功率70千瓦的电机,配上大约250公里的续航。
我的天,这数据要是放在2020年,绝对是优等生。
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2027年的量产车!
到时候,250公里的续航,怕不是只能在自家小区里买买菜,接接孩子,稍微出个远门就得全程盯着电量表,心里默念“省着点开,省着点开”。
这种续航焦虑,我们以为早就该被技术进步治愈了,没想到大众打算让欧洲人民再体验一把“复古”的感觉。
当然,大众也不是完全没想法。
内饰官图里,我们看到了所谓的“简洁风”,大尺寸悬浮中控屏,还有那个可以前后移动、带蓝牙音响的副仪表台。
听起来挺酷的,对吧?
但官方的一句话暴露了本质:“如果用户愿意,大众将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配备新功能”。
翻译一下就是:朋友,想解锁新功能吗?
订阅一下吧。
这套路,我们国内新势力早就玩腻了,从座椅加热到智能驾驶,万物皆可订阅。
大众这算是学到了精髓,还是说,终于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或者……花钱去订。
最致命的一击,还是那个价格和时间。
约2万欧元,折合人民币16.72万元。
这个价格在欧洲市场或许有竞争力,毕竟那里的电车普遍贵。
但别忘了,我们的比亚迪海豚、欧拉好猫、甚至是那个叫firefly萤火虫的小家伙,正一船一船地往欧洲运。
它们带着更长的续航、更智能的座舱、更离谱的配置,还有更具杀伤力的价格。
当一个欧洲年轻人发现,花同样的钱,可以买到一辆续航400公里、能K歌、能打游戏的中国电车时,他还会为了那个“VW”车标和那个所谓“德味”的C柱买单吗?
这就像一场龟兔赛跑。
兔子(大众)曾经遥遥领先,家大业大,觉得随便打个盹儿都没关系。
而乌龟们(中国品牌)在泥潭里摸爬滚打,一步一个脚印,靠着技术迭代和市场嗅觉,硬生生地追了上来,甚至已经准备超车了。
当兔子一觉醒来,发现赛道变了,规则也变了,它匆忙地发布了一个“未来冲刺计划”,告诉大家“别急,我2027年就能跑得很快了”。
可是,观众和对手,还会给它那么多时间吗?
所以,大众ID.EVERY 1的亮相,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次“奇迹”的预告,不如说是一次“挣扎”的呐喊。
它在向世界宣告:我还没倒下,我还在牌桌上,我还有牌可以出!
但这张牌,看起来并不像王炸,更像是一张需要看对手脸色才能决定是否跟注的Joker。
它承载了大众在小型车领域的全部希望,也暴露了它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全部焦虑。
未来的故事会怎么写?
或许大众真的能在这三年里憋个大招,让量产版的ID.EVERY 1脱胎换骨,给市场一个惊喜。
又或许,它就像无数张惊艳一时的概念图一样,最终在量产的妥协和市场的残酷中,泯然众人。
但无论如何,这场在2025年慕尼黑上演的“未来预告”,都注定是一场载入史册的豪赌。
只是不知道,2027年开牌的时候,大众会是那个笑到最后的赢家,还是只能感叹一句“爷青结”的过气巨星。
慕尼黑的聚光灯下,大众汽车好像突然想起来自己曾经是“人民的汽车”了。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它要在电动化的小车市场里被国产新势力们按在地上摩擦到地老天荒的时候,它从牙缝里挤出了一个词——ID.EVERY 1。
听听这名字,多有野心,要包揽“每一个”,但这台预计要等到2027年才能从PPT里开出来的概念车,真的能拯救大众于水火之中吗?
我看着它那张有点“方”的脸,总觉得这更像是一场迟到了太久的自我救赎。
时间这东西,在汽车圈,尤其是电动车圈,简直比超跑还快。
2027年,听起来不远,但你掰着指头算算,那可是三年后了。
三年,足够比亚迪把海豚更新换代三次,足够小米的工厂里都开始生产飞行汽车了(开个玩笑)。
而大众,在2025年的今天,给我们画了一张2027年的大饼。
这操作,与其说是展望未来,不如说是在承认现在的力不从心。
让我们先把时钟拨回到2023年,那一年,一辆叫大众e-UP!
的小电车悄无声息地停产了。
那家伙,就像个班级里不起眼的同学,你知道有这么个人,但考试成绩一般,长得也一般,毕业后就再也没人提起。
它就是大众在小型纯电市场里一次不成功的试水,像一颗扔进大海里的小石子,连个像样的水花都没看见。
现在,ID.EVERY 1被推出来,名义上是接替它的位置。
但这哪是接替,这简直是想从坟墓里把前辈的灵魂挖出来,重新注入一个号称“年轻、活力、数字化”的躯壳里。
可这个新躯壳,真的够新吗?
我盯着官图看了半天,这外观,说好听点是致敬经典,说难听点就是把高尔夫的灵魂硬生生塞进了一个更小的盒子里。
那个粗壮的C柱,设计师生怕你看不出这是高尔夫的亲戚。
车头的封闭式设计,中间加一块黑色饰板,眼睛(大灯)是挺有特点的“雷达放射状”,仿佛在说:“看我,我在努力变得有科技感!”
但整体看下来,那种感觉就像一个穿着西装革履的大叔,非要学着00后玩赛博朋克,总有点说不出的违和感。
他们说,这车长宽高只有3880/1816/1490毫米,比ID.2all概念车还小。
这个尺寸,摆明了就是在欧洲那种老城区的窄巷子里“横行霸道”的。
可问题来了,它的对手们早就把这个级别的市场玩出花了。
电动MINI COOPER,人家玩的是情怀和格调;比亚迪海豚、欧拉好猫,人家玩的是性价比和配置的“降维打击”。
当我们的国产品牌已经把小电车做成一个精致的移动生活空间时,大众还在纠结C柱到底要不要像高尔夫。
更让我觉得“这事儿有点悬”的是它的性能。
一颗最大功率70千瓦的电机,配上大约250公里的续航。
我的天,这数据要是放在2020年,绝对是优等生。
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2027年的量产车!
到时候,250公里的续航,怕不是只能在自家小区里买买菜,接接孩子,稍微出个远门就得全程盯着电量表,心里默念“省着点开,省着点开”。
这种续航焦虑,我们以为早就该被技术进步治愈了,没想到大众打算让欧洲人民再体验一把“复古”的感觉。
当然,大众也不是完全没想法。
内饰官图里,我们看到了所谓的“简洁风”,大尺寸悬浮中控屏,还有那个可以前后移动、带蓝牙音响的副仪表台。
听起来挺酷的,对吧?
但官方的一句话暴露了本质:“如果用户愿意,大众将在其整个生命周期内配备新功能”。
翻译一下就是:朋友,想解锁新功能吗?
订阅一下吧。
这套路,我们国内新势力早就玩腻了,从座椅加热到智能驾驶,万物皆可订阅。
大众这算是学到了精髓,还是说,终于活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圣诞老人,一切都得自己亲手去拼,或者……花钱去订。
最致命的一击,还是那个价格和时间。
约2万欧元,折合人民币16.72万元。
这个价格在欧洲市场或许有竞争力,毕竟那里的电车普遍贵。
但别忘了,我们的比亚迪海豚、欧拉好猫、甚至是那个叫firefly萤火虫的小家伙,正一船一船地往欧洲运。
它们带着更长的续航、更智能的座舱、更离谱的配置,还有更具杀伤力的价格。
当一个欧洲年轻人发现,花同样的钱,可以买到一辆续航400公里、能K歌、能打游戏的中国电车时,他还会为了那个“VW”车标和那个所谓“德味”的C柱买单吗?
这就像一场龟兔赛跑。
兔子(大众)曾经遥遥领先,家大业大,觉得随便打个盹儿都没关系。
而乌龟们(中国品牌)在泥潭里摸爬滚打,一步一个脚印,靠着技术迭代和市场嗅觉,硬生生地追了上来,甚至已经准备超车了。
当兔子一觉醒来,发现赛道变了,规则也变了,它匆忙地发布了一个“未来冲刺计划”,告诉大家“别急,我2027年就能跑得很快了”。
可是,观众和对手,还会给它那么多时间吗?
所以,大众ID.EVERY 1的亮相,在我看来,与其说是一次“奇迹”的预告,不如说是一次“挣扎”的呐喊。
它在向世界宣告:我还没倒下,我还在牌桌上,我还有牌可以出!
但这张牌,看起来并不像王炸,更像是一张需要看对手脸色才能决定是否跟注的Joker。
它承载了大众在小型车领域的全部希望,也暴露了它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全部焦虑。
未来的故事会怎么写?
或许大众真的能在这三年里憋个大招,让量产版的ID.EVERY 1脱胎换骨,给市场一个惊喜。
又或许,它就像无数张惊艳一时的概念图一样,最终在量产的妥协和市场的残酷中,泯然众人。
但无论如何,这场在2025年慕尼黑上演的“未来预告”,都注定是一场载入史册的豪赌。
只是不知道,2027年开牌的时候,大众会是那个笑到最后的赢家,还是只能感叹一句“爷青结”的过气巨星。
大众这哥们儿,有时候真让人看不懂。
在慕尼黑,聚光灯那么一打,它颤颤巍巍地从幕后推出来个小家伙,叫ID.EVERY 1。
名字起得比天还大,要为“每一个人”,可我瞅着这台车,怎么看都像是一封写给2027年的信。
问题是,在这个时代,谁还有耐心等一封三年后才能收到的信?
尤其是在电动车这个“一天等于人间一年”的修罗场里。
这感觉特奇怪,就好像全班同学都在用AI赶期末论文了,大众还在坚持一笔一划地用钢笔写,还告诉你:“别急,我这篇肯定拿高分,2027年交卷。”
大伙儿都惊了,大哥,到那时候,我们可能都博士毕业了。
这场在慕尼黑车展上的亮相,与其说是秀肌肉,不如说是在秀……勇气?
时间往前倒腾一下,回到2023年。
还记得那台叫大众e-UP!
的小电车吗?
估计没几个人记得。
它就像一阵风,吹过,没留下什么痕迹就停产了。
那是大众在纯电小型车市场里扔下的第一块石头,结果连个响儿都没听到就沉底了。
现在,ID.EVERY 1来了,说是要接替它的位置,但这哪是接班,这分明是想搞一出“借尸还魂”的大戏,把前辈没走通的路再走一遍。
可这新“肉身”,真的够硬核吗?
我把官图放大、缩小,来回看了不下十遍。
这外观吧,你说它是致敬高尔夫,没毛病,那C柱简直就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可你再品品,这方头方脑的样子,配上那俩“雷达放射状”的大灯,像不像一个中年大叔努力想挤进00后的锐舞派对,浑身都写着“我很潮,快看我”?
这种用力过猛的设计,反而透着一股子心虚。
他们说,这车小,长宽高3880/1816/1490毫米,专门为欧洲的老城窄巷量身定做。
这话听着没问题,但你看看隔壁桌的玩家。
比亚迪海豚、欧拉好猫这些国产“小妖精”,早就坐着滚装船远征欧洲了。
人家不仅尺寸合适,车里还能K歌、能露营,配置单拉出来能吓你一跳。
当我们的大众电动车还在纠结C柱的弧度时,人家已经把车变成了年轻人的“移动智能终端”。
这仗,还没开打,好像就已经输了半截。
最让我倒吸一口凉气的是性能和价格。
最大功率70千瓦的电机,续航约250公里。
我寻思着,这数据是给2027年的车准备的?
就这续航,怕不是只能在小区里遛遛狗,出个三环就得开始找充电桩。
至于价格,约2万欧元,折合人民币小17万。
这价格放在欧洲可能还行,但别忘了,2027年量产的时候,国产电车估计都能把价格打到骨折了。
到时候,欧洲的年轻人是会为了一个“VW”标,去买一台只能在城里代步的“老头乐”,还是选择一辆能带他去隔壁国家度周末的中国车?
答案不言而喻。
当然,大众也学聪明了。
内饰里那个可以拆卸的蓝牙音响,还有那个多功能导轨,看着是挺花哨。
但官方那句“未来将配备新功能”的潜台词,咱们都懂——“想用新功能?掏钱订阅吧,亲”。
这套路,在国内早就被玩烂了。
大众这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可问题是,你连最基本的续航都没整明白,就先想着怎么从用户口袋里多掏点钱,这算盘打得是不是有点太早了?
所以啊,这台ID.EVERY 1,在我眼里,就是大众焦虑的产物。
它像一个曾经的武林霸主,眼看江湖上全是使着新奇兵器、不讲武德的后生,慌了神,从武器库里翻出一把祖传的宝剑,重新打磨了一下,告诉所有人:“我还没过时,我还能打!”
可江湖早就变了。
现在的竞争,不是看谁的剑更锋利,而是看谁的“生态”更牛。
当我们的车机系统已经能像手机一样流畅丝滑时,大众还在为那个偶尔死机的屏幕焦头烂额。
这就是一场降维打击。
大众ID.EVERY 1这封写给未来的信,我怕等到2027年寄到的时候,收信人地址已经变了,甚至,那个邮箱都已经不存在了。
未来的故事会怎么演?
谁知道呢,也许大众真能憋个大招,给我们一个惊喜。
但更大的可能,是它会成为汽车博物馆里一个有趣的展品,标签上写着:“一个巨人笨拙的转身”。
全部评论 (0)